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六)(第2/2頁)

不僅是王中正來了,為了讓文彥博等一幹重臣閉嘴,趙頊不得不另外加派了一名朝臣隨行——只讓王中正這個閹宦一人去體量陜西,就連王安石都不支持。在反對宮中閹人插手政事軍事上,新黨和舊黨實則是有志一同。不過挑出的人卻是明明白白的舊黨,做著開封判官的趙瞻,是陜西人,一年前還是陜西提點刑獄,因為對陜西局勢了解,所以被趙頊看中。

王中正和趙瞻領旨之後,出了京城,便一路向關西趕去。只是當他們一行剛剛抵達潼關,從東京又來了一道金牌,帶著幾份詔書,把王、兩人的體量陜西軍事的差事撤了,而改成了到綏德宣詔,並督促剿滅叛軍。

匆匆忙忙地改變任務,讓王中正和趙瞻都覺得不對。當他們看了給他們兩人的詔書,方才知道原來是因為慶州兵變。王中正和趙瞻前腳離開京城,後腳慶州兵變的消息就到了崇政殿中。緊接著就是金牌加急,在潼關終於追上了他們一行。

從天子親筆寫下的幾分詔書上,王中正甚至能從中體會到天子的憤怒和驚慌。若論兵變,其實天下從未少過,但一次超過三千人的大叛亂,自貝州王則叛亂之後,這還是第一次。而且是叛軍主體的都是經歷過戰事的陜西禁軍中的精銳,這一點,尤其讓朝廷上下都感到一陣恐慌。

這場兵變直接導致了橫山戰事的破局,王中正估計著,至少幾年內不可能再有大的攻勢。而眼下就在詔書中,原本為了得到橫山而攻下並增築的羅兀城,也將會被放棄。同時陜西的官場也會有一個大的變動。

韓絳是宰相,暫時不宜輕動,得等廣銳之亂有個了局才會奪了他的職位。但叛軍就在長安城不遠處,曾上書反對修築長安城防、增添邠州兵馬的司馬光,他的軍事才能讓趙頊無法信任。秦州知州、秦鳳經略安撫使郭逵取代了他的位置,接下來將會鎮守長安城,統領永興軍路。而負責剿匪的則是燕達,天子任命了這位一年來青雲直上的年輕將領充任招捉使,他留下的秦鳳副總管一職,則由張守約暫代。

從這兩道任命中來看,緣邊諸路的兵將,只有秦鳳一路最得信任。而其他諸路,不僅是環慶,連帶著鄜延、涇原的兵將,只要跟橫山挨著邊,官家都不敢相信了。

至於種諤,官家給他的任務就是棄守羅兀,並把一萬多守軍安然地帶回來,讓他把自己做出來的事,自己處理幹凈。

在大廳中,王中正和趙瞻並沒有急著宣詔,而是先問起了眼下的叛軍軍情。

宣撫判官趙禼代表韓絳,回答著兩位使臣的問題:“吳逵已經繞過了邠州南下,不過前日被燕達領秦鳳軍堵在了渭水北岸,沒能渡河。而在吳逵的來路上,涇原兵已經抵達邠州,正在向南進軍。現在叛軍盤踞在鹹陽城中,進退不得。”

“吳逵為何要繞過邠州?”趙瞻深悉陜西內情,聽得有些生疑。

“因為叛軍在邠州城外被伏擊,損失不小。吳逵知道城中有了防備,所以才繞了過去。”

“哦……”趙瞻對這個答案有些出乎意料,“想不到張靖還有這個能耐。”

“是軍判遊師雄的功勞,張靖也就棋下得好。”趙禼對邠州知州張靖的看法跟趙瞻一樣。“吳逵久在邠州,與他同舉叛旗的廣銳軍卒,家室也多在邠寧二州,如果真的讓他殺到城下,邠州當是難保。所以遊師雄便率眾出城伏擊了吳逵的前軍,逼得吳逵不敢攻打邠州,而不得不繞過去。”

“遊師雄……”趙瞻點了點頭,把這個名字給記下了,“秦鳳、涇原,走得也算快了。”

從頭到尾都是趙瞻在說話,王中正連句插嘴的地方都沒有。正想說話,趙瞻卻又問道:“為何種總管會在這裏?”

種諤應聲答話:“四日前羅兀大捷,斬首一千四百余級,並陣斬西賊都樞密都羅馬尾……末將是來報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