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六)(第2/2頁)

想想吧,連培育種馬的馬監連地皮都給人占了,國家的馬政還能有什麽樣子。

侵占牧地的並不是普通的人家,不是官戶,就是形勢戶——所謂形勢戶,就是地方上有勢力的豪富之家,主要是州縣衙門的高階吏員、鄉裏的上戶,有時候會將官戶也包括進形勢戶的範圍,但更多的時候,官宦人家是不屑與吏戶並稱的——每一家都有幾分背景,肉進了他們的肚子,哪裏還能討得回來?

據韓岡所知,在王安石上台時,左右騏驥院管轄下的河南河北十二監馬,基本上都沒有剩多少牧地供給放養馬匹。所以作為保馬法的推行依據統計出來的熙寧三年的馬政數字才那麽淒慘——河南河北十二監,歲出欄一千六百余匹,而可以成為戰馬的,只有兩百多而已。相比起遼國動輒幾十萬、十幾萬的戰馬,大宋的戰馬數量實在是可憐之極。而花費,則是一年一百萬貫。

這樣的情況下,要馬的話,得從虎口奪食;不想開罪太多官紳,那就幹脆放棄從牧監得到戰馬的念頭。

王安石可沒蠢到跟那麽多官宦豪門相對抗,青苗、市易爭得是浮財,好歹還有些說道,可土地才是人家的命根子,哪裏能搶得回來?就算是他為了大宋著想,鬧得民怨紛紛時,天子還不一定領情。不但成功不了,還會將自己給搭進去,還不如想辦法去開拓馬源,並承認各地馬監被侵占土地的現實。

王安石裁撤牧監,實行保馬法,讓民間養馬,就是這個不得已的緣故。而在王安石之前,仁宗年間就已經開始在河北施行了官賣馬匹,由民間來飼養,官府在需要的時候加以收買的制度。都是看到了中原各大牧監的最後結果。

河南河北十二監,從保馬法開始施行時起,逐年廢除,僅僅留下了同州沙苑監。而牧馬監廢處之後,清理出來的土地被占去的不論,沒被占去的也都租佃出去,收取租稅。一出一入,一年財政上能多出百萬貫來。

這一百萬貫,除了一部分供給市易,剩下的就是撥給熙河路,充作茶馬互市的本錢,現在,則是又多了廣西來分賬。一南一北,市易而來的馬匹基本上能達到五萬匹,其中合格的馬留在軍中,不合格的馬匹則由群牧司負責轉賣給民間,做個合格的二道販子。

有了茶馬互市來的軍民,加上保馬法寄養在民間的馬匹,軍隊的使用算是足夠了。而韓岡敢於提議在河北修建軌道,也是因為國中馬匹數量大幅增加到緣故。

從眼下的情況看來,保馬法的確是有效果的,只要能忽視掉其他問題。

只可惜,如果要上戰場的話,有些問題是沒辦法忽視的。

單從數量上來說,民間的馬匹不算太差,至少要比過去利用牧馬監養馬的情況要好——當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為對比的對象,牧馬監的情況實在是慘不忍睹了一點,些許進步,只要對比一開始的慘淡基數,都是一個讓人興奮的進步——可是從質量上來講,就未免讓人難以滿意了。

將馬匹下放到民戶手中,讓他們代養,由此而來的結果,就是培育出來的馬匹幾乎沒有一匹能上戰場。戰馬不僅僅是肩高、毛色、體重、體格等方面的問題,性格也很重要,要膽子大、不怕人,面對箭雨和號角能毫不動搖,關鍵時候能與騎手一起拼命的戰馬。可從民間培養出來的戰馬,就跟小家小戶出來的人一樣,上不得席面,拉犁耕地倒有一手。韓岡給它們找到了一份拉車的工作,正是選對了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