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三)(第2/2頁)

這真的是該嘆氣了。

已經是黃昏時分了,鞭炮聲突然響亮了起來,仿佛摁下了開關,房間內韓岡起身回了書房一趟,拿了一封信出來。

一家人已經團團坐內廳中,一家之主終於到了,氣氛頓時就跟外面的煙火爆竹一樣熱烈了起來。

“是蘇伯緒的信?”等韓岡坐下來,王旖看了一下他手中信箋的封皮,上面就有蘇子元的簽名。

“在李易一來訪之前,正好伯緒遣人送來的這封信到了。”韓岡說著。

這的確是蘇子元從邕州寄來的信。蘇子元在信上提到了邕州這一年來的現狀。戶口已經有了戰前的六成,二三十年後多半就徹底恢復了。

另外還感謝了韓岡派人為邕州送來痘苗,金娘已經種過了痘——韓岡在為牛痘上書天子的時候,也派了人帶了疫苗去廣西,李信的三個兒女、還有蘇子元的女兒、韓家的兒媳婦,自然是越保險越好。

“怎麽到得這麽遲?是不是有什麽事給耽擱了?”嚴素心問著。老大是她親骨肉,最是關心邕州,“去年就沒有到得這麽遲過。”

“誰知道,信上沒有寫,他派來的人也沒有細問。”韓岡搖著頭。

結合了順豐行搜集的資料,以及李信和蘇子元的來信,韓岡對廣西的情況有了更急一步的了解。絕大多數的問題基本上可以歸結為戶口稀少的緣故,廣西和交州能不能安定下來,都要看日後的人口增長,能不能滿足朝廷的需要。

蘇子元的來信上,邕州關於增加戶口的措施,被他詳詳細細地解說了一遍。韓岡案看了之後,不置可否。然而來自於邕州的信並不只是一封,韓岡從信封中抽出另外一封信,笑著遞給老大韓鐘,“還有這是給大哥,是金娘親筆寫得。”

家裏的老大抓著韓岡的衣袖,輕輕搖著:“爹爹……女兒沒有給鐘哥兒、鉦哥兒寫信。”

韓岡和四名妻妾聞言,就一起笑了起來。周南笑著摟住女兒:“是廣西的金娘。”

“是不是該給金娘起個閨名了?”王旖問道,“轉了年,三哥兒他們三個就要蔭補封官了,正好都要起個正經的名字。”

“是啊,三哥哥。”韓雲娘說著,“大哥兒、二哥兒都有名號了,金娘和三哥兒他們總不能還是叫著小名。”

“記得以前曾經說過,家裏已經有一口鐘,一個鉦,再來三個,就能湊齊一個班子……”韓岡話說到這裏,望著幾名妻妾一點笑意都沒有的眼神,“說笑罷了,自家的兒女,可舍不得讓他們成為笑柄。”

韓岡用手蘸了茶水,在桌上寫了三個字,錟、鉉、欽。寫下了這三個字,他笑道:“其實這件事,我已經考慮過了。三哥兒韓錟、四哥韓鉉,老五則是韓欽,就這麽叫吧。”

欽字是常用字,錟和鉉兩個字卻都生疏。王旖看看韓岡,心中堵著一口氣,不問這個不負責任、拿兒女名字開玩笑的父親,卻叫著身邊聽候使喚的使女,“去拿說文解字來。”

說文解字就是此時的字典,書一到,王旖就開始查起來了。

錟是長矛,鉉則是古代的舉鼎器具,其狀如鉤,可以用來提鼎之兩耳。

兩個字說好不能算好,但至少比之前韓岡開玩笑時起的名字,要強上千百倍。幾名妻妾互相之間卻皆是點了點頭,都不反對這一提案。

“至於金娘,也從兄弟一起排行好了。”韓岡想了想,“鐘聲為一人而鳴,锳這個字不錯。叫做韓锳如何?”

還是不算多好的名字,韓岡沒有起名的天賦,在從钅的字中,適合做名字的也沒幾個。不過王旖他們也沒反對。

等過了年後寫信去隴西,讓幾個孩兒在族譜上登了名字——盡管只有韓岡這個獨苗——這件事就算有了個結果。

鞭炮聲如春水般連綿不絕地響著,由三個大一點的孩子開始,韓府中人一批批向韓岡夫婦跪下磕頭,問安。然後接過今年的紅包。

元豐二年,終於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