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十一)(第2/3頁)

“其實據他說,只有五六分相像。小弟也不可能就這麽一驚一乍。”馮從義沉聲道,“但他在甘州留下的姓名,可是叫做武貴。”

“武貴?”韓岡的眉頭微皺,倒還真是很相近的兩個名字。

“而且這一回西夏歸附的漢將,領頭的叫李清。他手下有個第一得力的部將,也是姓武名貴。據說此人乃是熙寧四年五年的時候投奔西夏的,只用了幾年就在李清帳下出人頭地,能力、手段都十分了得。”

“這個武貴現在怎麽樣了?”

“他在鹽州城下的那場大亂中,不見了蹤影。說是死了,但也有人說,他是帶著一眾兄弟去投奔了遼人。反正在那場大亂中,跟他交情好的兄弟,全都失蹤了。而甘州城的武貴,他身邊也有十幾個伴當。”馮從義長出了一口氣,低聲問道:“三哥以為吳逵到底死了沒有?”

“當年就沒有確認他的死信。跟儂智高一樣,都是被燒得面目全非。狄武襄當年沒把儂智高當作戰果報上去,韓子華【韓絳】也沒敢報。軍中也有傳言說他去了西夏。只是後來一直沒有消息,才沒了那些謠言。”

當年吳逵的死信由於無法確認屍體的身份,並沒有報上去,但基本上都認為他死了。可若是這一次,才安頓下來沒幾年的廣銳軍多半又要亂了。

從姓名、時間、行動這些地方來看,武貴的嫌疑實在太深了——甚至不能叫做嫌疑,完全可以確認,武貴就是吳逵。

“他現在還在甘州嗎?”韓岡追問道。

“已經不在了。”馮從義道:“說是有人看到他一夥十幾人向西出了玉門關,去了西域。不過是不是故布疑陣,那還真是說不準。”

韓岡沉吟了一下,擡眼道:“……不要想太多。吳逵此人,我與他有過一段往來。他的性子,多少了解一點。既然在西夏國滅之後去了西域,多半是沒有再回來的打算。等到日後朝廷收復西域,說不定才會再聽到他的名字。”

“三哥既然這麽說,那我就放心了。”馮從義點點頭,“那名掌事我就讓他留在甘州主持分號事務,也叮囑過了。一年半載,也不用擔心會傳出來。等過了一年半載,就是傳出來,也不用擔心了。”

兄弟倆說了一番話,也到了掌燈的時候。王旖遣了家丁來傳話,酒飯已經準備好了,催兩人吃飯。

韓岡和馮從義都餓了,出了書房起身往前面去。

馮從義邊走邊問,“不知三哥在河東還能留多久?”

“最多半年吧。”韓岡道,“河東這裏,天子不可能讓我留得太久。之前我也寫信給你了,河東可以放一放,攤子不要鋪得太大。”

“小弟明白。”馮從義低了低頭,又問,“之後不知天子會安排三哥回京,還是會外任其他州府?”

“多半是回京。天子怕我功高難賞啊。”在心思通透的表弟面前,韓岡一點也不遮掩,“要是去了其他路州,再立下些功勞又該怎麽辦?我眼下都是開國郡公了,還能向上封國公不成?”

“國公放在三哥身上不是遲早的事?”馮從義笑道:“做了相公,國公自然就能有了。”

“任官宰相,數載之後,便能封國公。但食邑過萬戶,也就能封國公了。天子不就是怕我再立功勛。若是爵同宰相,到了大殿上,站在哪裏才合適?”

馮從義陪著韓岡一同嘆了一聲,轉而又道:“說起國公,小弟前些日子在京城,聽過介甫相公要轉封了,說是因為滅夏之功,本因於變法之利,而且謀圖西夏,也是介甫相公在任時先行主持的。”

“哦,是嗎?”韓岡想了想,“之前是舒國公,這一次,不知道是什麽了。”

封國也是分等級的。首封封小國,繼而中國,而後大國,之後還有兩國國公。外姓生前不封王,到了兩國國公,便到頂了。如秦、楚、魏這樣的國公名銜,不是老資歷到幾任宰輔,基本上不可能有機會得到。韓琦是魏國公,富弼是韓國公,都是大國。而王安石的舒國公則是小國。

“到底是什麽,得要看太常禮院了。不過介甫相公也在第二任宰相任上才封國公。之前從相位上退下來,也只是開國郡公而已,好像就是太原郡。三十不到便因功封郡公,大宋開國以來,還真沒人能比得上三哥。”

“比得上也好,比不上也好,都沒什麽好計較的。記得我過去曾經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跑得快的不一定一直都在前面。”韓岡搖搖頭,“接下來的幾年,可能要清閑一下了。”

“正好可以用來治學。”馮從義道,“三哥的學問越高,小弟也能一並沾些文氣。說起來也是關西魁星不利,好不容易才出了橫渠先生和三哥。若三哥不能將關西的士子都收歸門下,日後做了宰相也坐不安穩。就跟我們這些雍秦的商人一般,若不能抱成團,便只有被人踩的份。可一旦並力相向,就是京城,也能站下一塊落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