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七)(第2/3頁)

就在昨日,種建中的頂頭上司,也是他親叔叔的種諤帶著百十親兵從夏州無聲無息地進抵鹽州。這一位太尉的吩咐,種建中絕不敢耽擱。

到了白虎節堂,種諤俯首正在沙盤邊,聽見動情,卻頭也不擡,只是問了一句,“來了?”便繼續看他的沙盤。

“太尉,溥樂城那邊……”種建中欲言又止,這些日子以來,已經為此事爭辯了好幾次,但每次都被種諤訓上一通,但他還是想說。

“玉不琢,不成器。”種諤擡起頭來,如石雕鐵鑄的面容沒有一絲動搖,“十七若撐不過去,那就是他的命。撐得過去,那才能成大器!”

“五叔!”種建中叫道。

“你們兄弟幾個從軍也有十幾年了,何曾吃過苦,又有幾次在生死之境上掙紮過?不趁現在鍛打一番,難道還要靠我、你爹,還有你的叔伯再撐上幾十年?!種家的門戶終究還是要靠你們撐起來,沒個好身板怎麽撐?!”種諤冷然說著,“十七是你兄弟,可別忘了,他更是我兒子。”

種建中無可奈何:“侄兒明白。”

種諤又瞥了侄子一眼,低頭再去看沙盤,眼神也漸漸變得興奮和狂熱,最後他一拳捶在沙盤邊。

“遼人不來則罷,來了就別走了!”他的語氣森然,“區區三五萬帳,到興靈也不過一年而已,不好生紮下根基,這麽快就想南侵?小心我翻了面皮,將興靈也奪下來!”

……

遼人大軍南下了。

這是溥樂城主種樸十天前,接連派親信向韋州和鹽州通報的緊急軍情。

若是說位於環慶路北方防線最前沿的韋州,其是防禦遼人南下的第一道關卡。那麽溥樂城,便是韋州北方抵禦遼人的第一道防線。

其位於韋州的北側偏東,控扼遼人南下的主要通道靈州川。之前韋州邊境上的幾次沖突,大部分都發生在溥樂城附近。

十四人死,二十一人傷,還有八人失蹤,這是到遼人南下之前為止,種樸手下斥候遊騎們的全部傷亡數據。

能在溥樂城中成為一名斥候,無一不是可以以一當十的精銳騎兵,但在與遼人越來越劇烈的沖突中,仍是不斷的受到損失。

要運回鄉裏的,在火中燒化,只留下骨殖做紀念。但更多的,則直接埋在了溥樂城邊的墓地中。

所以在半個多月前,他設計埋伏了一支契丹人的騎兵小隊。但隨之而來的發展卻讓他失去了炫耀這份功勞的想法。

遼人竟然群起而動。數千遼軍,在溥樂城北方劄下營盤。看似是在圍城,其實向南留下了很大的缺口。是造聲勢逼迫城中守軍自行行動,甚至希望他們能南逃。

望著城外隨風招展的旗幟,種樸心情更加陰郁。

每一名士兵的傷亡,都在挑戰著種樸的自制力。之前伏擊遼人成功,的確有了一點賞賜,但更多的,還是私下裏的訓斥!現在他是在勉強壓制自己的憤怒,卻也不知什麽時候就再也壓制不住。

種樸運氣不佳,另外也是少個文官的出身,比起官運亨通、中過明法科的堂弟來,眼下僅為環慶路第七將的正將,環慶北路巡檢使,鎮守在溥樂城。麾下兵馬三千五百,實際上有三千出頭的兵力,大約軍籍簿上八成五多一點,算得上是精銳了。

在北方七十裏外,與溥樂城遙遙相對的,是遼軍盤踞的耀德城。這兩座城砦,皆位於靈州川畔,是韋州通向靈州的道路上的中繼點。在皇宋開國之初,黨項人還沒有占據靈州的時候,這兩座城砦,維系著靈州城的補給線。

等到了李繼遷叛宋,占據了興靈、銀夏乃至橫山,溥樂、耀德變成了西賊南侵時,往來興靈和韋州中途的落腳點。

而從一年多前開始,在西夏滅國之後,則是分別為宋遼兩國占據。兩城中間的位置,便是宋遼的邊界。

耀德城從三天前起,便不斷有一支支遼軍騎兵從北而來,陸續匯入城中。據斥候們的回報,從裝束看,其中有契丹人,有庫莫奚人,有渤海人,甚至還有黨項人——打了一年多的交道,遼人中的不同族類,斥候們倒是分得一清二楚了。

“城主,去南邊的人回來了。”一名心腹小校過來輕聲稟報。

“讓婁七來見我,其他人下去休息。”種樸揮揮手,讓人退下。這是他派去南方的一支斥候小隊,目的是試探遼人的動向。

但種樸的心腹小校沒有動,而是低聲道:“他們撞上了一支一百多人的遼人斥候。”說著,他就從下面領上來一群風塵仆仆的士兵。

種樸終於明白了,冷喝一聲,“看來遼人是不準備過年了!”他看看回來的這幾名斥候,卻發現少了一個熟悉的人,“婁七呢,是受了傷?”

那名小校低下頭,聲音也同樣低了下去:“城主,婁七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