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咨明輔(三四)(第2/2頁)

“可是平滅交趾的章樞密?”金悌畢恭畢敬:“鄙國也只求讓北虜退兵便成,下國小臣,豈敢指使上國如何行事。”

“前日驚聞北虜南犯高麗,朝廷已經選出國信使,去往北界曉諭北虜,著其早日退兵。”韓絳下首的第一人出言說道。

金悌已經有好些年沒有出使大宋,除了寥寥數人之外,大多數重臣都已經很陌生。但他在同文館中,當朝宰輔的名諱、次序、年齒都已經問清楚了。此人年紀與章惇相仿佛,相貌甚為出色,所立位置又僅次於首相韓絳,不會有他人,自是次相蔡確。

“蠻夷如同禽獸之屬,畏威而不懷德。朝廷曉諭,豈會如下國一般問命而行,不敢有違?”

蔡確沒有接口,只微微一笑,讓於章惇接口:“大使離國彌月,可知貴國現狀?”

“不知。”金悌回道,“但小臣離國前,下國國主已經選派名將,調集大軍。雖不能力敵,但守禦城池,也非北虜輕易可破。”

“三日前,登州來報。貴國西京已破,北虜正兵圍開京。遼軍兵臨城下,其軍中多有中國器物,飛船、霹靂砲皆備,破城只是旦夕間事,不知城中又能逃出幾人?”

章惇可以說謊,直接誆騙兩位高麗使者說開京已經陷落,高麗國王王徽業已降遼,事後若是被戳穿,推說消息不明就夠了。直接就可以打壓下兩名使者的要價,然後予取予求。但他不屑說謊,中國臨四夷,何須如此伎倆。

漢人精工,天下萬邦無不知名,大宋的軍器之精良,金悌也是聞名已久。得知遼國軍中竟然有了大宋軍器,金悌心中憂急。臉上卻盡力掩飾,應聲回道:“下國地窄人少,卻也有百萬戶口。王氏臨國數百年,世受恩德,忠臣義士車載鬥量。縱使戰事一時失利,卻也不會就此亡國。”

“此番北虜入寇高麗,若高麗上下能並力抗賊,中國卻也不會坐視。”章惇說道。這是所有宰輔們共同的看法。

若高麗當真能將遼國給打得慘敗而歸,大宋不介意撿個便宜。耶律乙辛這一番攻勢,已是孤注一擲。一旦慘敗,他還能鎮住國中諸部的可能性並不大。到時候遼國人心浮動,內相征伐,朝廷就是拼了命,掏出血本也要趁機將幽雲給收復,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只是從最近傳來的消息中看,高麗能夠翻盤的可能性很小很小,微乎其微。隔海相望的海東大國,實際上幾乎就是個爛柿子,一捏就壞。能將遼國入侵的兵馬拖上三五個月就阿彌陀佛,想要擊敗遼人?得看老天什麽時候改姓王。

“若貴國國王已降順遼國怎麽辦?”蔡確之下,隔了一名略年長的老臣,另一名年歲相當的大臣出言說話,“若高麗降遼,於我便為叛臣。我中國若出手援救,大使能高麗保不會反戈一擊?”

金悌和柳洪都是拿著高麗國王王徽的國書來求救,但若是王徽投降了遼國,那他們可就成了笑話。

這回說話的大臣,在殿中諸臣中最為瘦削矮小,長相並不起眼,但聲音洪亮,中氣十足。金悌認識他,當年金悌出使大宋,還見過這位王相公最信任的副手。

“曾大參,久疏問候。”金悌又行了一禮,“下國雖是外藩,國中上下無不知名節,國主如何會降於北虜?若想出降,又何必遣我二人來中國求援?”

曾布搖頭:“高麗國主遣大使渡海時,遼軍不過剛剛南下。如今遼軍多已攻下開京,貴國國主會怎麽想,那可就難說了。時勢易變,誰也說不準人心會變成什麽樣。”

“滄海桑田,有些事的確會變。但人之忠義,如日月之照,如何會變?!”金悌義正辭嚴,“金悌初見大參,尚是在十年前。這十年中大參的官位變了,但忠心想來決不會變。”

被金悌頂撞,曾布亦不氣惱,點頭道:“大使所言甚是。時窮節乃現,忠心要看了才知道。”

這分明是要拖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