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咨明輔(三三)

韓岡是十天來第一次上殿。

他辭了第五次之後,終於接下削去了國公封爵和食邑的詔書。

作為新任的北院宣徽使走進了崇政殿的大門。

兩府宰執都在,氣氛有些凝重。他們正等著韓岡來共議高麗軍事。

高麗求援的使臣進了京城。

只是還沒有安排上殿。住進了安州巷的同文館——遼國都亭驛,西夏都亭西驛,高麗使者上京的時候,都會入住同文館。

不過這位使臣很性急,進城後就說要面見大宋天子,被勸下後就說要去宣德門,看模樣是要哭門,幸虧又給攔住了。

但這樣總不是事,要真讓他學申包胥哭秦廷哭上七天七夜,麻煩可就大了。萬一性子更烈一點,拿著求救的國書撞宣德門自盡,朝廷的臉面往哪裏擺?

不管怎麽說,高麗也向大宋稱了臣,縱然是兩面倒,可之前的幾年,朝廷在宣傳上都將高麗稱臣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正旦大朝會各國使臣上殿,高麗使者是單獨一班。現在高麗被遼國侵攻,在道義上就不能不救,民間和士林的議論必須要顧及。所以之前也都準備做做樣子,給點甲兵、助點糧餉,讓高麗消耗遼國國力。

可現在若是來個忠臣哭庭,那就不一樣了。朝廷若是置之不理,或是隨意打發,民間的議論起來,兩府就會很被動。

但登州發來的軍情加急,說高麗國已經丟了大半江山,遼軍直接往開京去了。敗得如此之快,也是始料未及的一件事。好歹多撐幾天,不能援助還沒到就被滅了吧。

韓岡聽了通報,想了一下,問道:“以諸公所見,開京守得住嗎?”

“看遼人的氣勢,開京不一定能守得住。”韓絳搖了搖頭。

蔡確也跟著道:“遼國這些年從皇宋學到了太多東西。官軍雖不懼他,但四夷卻是差得遠了。事發突然,高麗毫無所備,敗亡的可能居多。”

“如果開京能守住,遼人的攻勢堅持不了太久。但以高麗國中的情況,很難讓人對此有信心。”

“所以方才議論了一下,最好是加築邊城城墻,然後看遼國的反應。”章惇最後說道。

的確打的是如意算盤。

高麗畢竟也可算是大宋的屬國,遼國此時攻打高麗,朝廷鞭長莫及,卻也不能坐視不理,否則下面也會對怯懦的中樞有所不滿。為高麗出兵當然更不可能,在邊境上整修戰備,擺出圍魏救趙的架勢,也算是一種各方面都說得過去的應對。

再說邊境諸州都剛剛經歷了戰爭,麥苗都成了遼宋的馬糧,今年注定不會有任何收成。之前對河北邊州的賑濟安排,就是以工代賑,組織邊民挖掘塘泊。現在遼人抽不出手了,攻打的又是高麗,趁機將邊境的城防修一番,也是一樁美事。

難道耶律乙辛還敢再進攻不成?大不了到時候再打一番嘴仗。

說起來兩府宰執都認同這個方案,但太上皇後卻只信任韓岡的專業意見,只能宣韓岡上殿。

韓岡考慮了一下,問道:“只是怎麽加築?”

幾名宰輔互相看看,由蔡確出言問道:“玉昆有什麽好想法?”

“第一莫做,第二莫休,既然要做,就要做大的。不如幹脆燒磚。以磚石包墻。”

“磚石包墻?成本呢?”曾布立刻問道。

就是如今的東京城,也僅僅是城門一圈有城磚包起,其他地方都還是夯土。雖然也能算得上堅固,可怎麽與磚石壘砌的墻體相比?東西是好,但開銷卻吃不住。

熙寧初年重修東京城墻時,曾議論過給東京城上磚石外墻,但一算成本,立刻就打消了念頭。當時的國庫並不充裕,實在玩不起。

“河北如今多石炭,燃料不缺。”薛向幫韓岡說話,韓岡支持宰輔們的共識,只是提出了一點修改意見,也算是會做人了,“用邊地流民燒磚,就等於是賑濟了。”

“的確如此。”韓岡點頭,“這幾年,東京石炭的價格已經比過去低了許多。河北本產石炭,價格只會更低。”

隨著石炭礦場的開發規模越來越大,不僅是煉鐵,制磚的成本也在大幅降低。後世留存的城墻,就是一個縣城,也有很多是有磚石保護。更別說有名的南北雙京,東京城即便再奢華繁榮,在城防上還是輸了許多。在韓岡看來,這可能就是為什麽他後世見識過的城墻大多都是有城磚保護的原因——幾百年後的石炭的使用比例,肯定是要超過現在的。

要說富庶,大宋並不輸給後世的幾個王朝,但之所以連磚頭都不用,也只是因為技術的發展還沒有能夠將制磚的成本壓低下去。

如果能改用磚石包墻,不論是霹靂砲還是早期的火炮,都要比對付夯土墻時吃力很多。縱使日後再與遼國對陣,火炮技術泄露出去,以遼國的技術水平,也不可能造出能擊毀城墻的重炮來,也算是給上下一個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