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七)(第2/3頁)

謚號的作用,雖為表德,其實也代表著繼承者認同先代哪方面的功業,並準備繼承下來。同時也有著極為明顯的政治色彩,更代表著提議人的本身認識。

王安石一直沒怎麽說話,現在開口就是紹天法古,這就是要將變法當成趙頊最大的功業,要繼承和發揚下去。

而章惇,因為韓岡在他面前多次述說過氣學對天地的認識,已經逐漸認同了天地只是自然,不是什麽超然於上的意識存在,所以就覺得紹天二字並不適合,改為立憲則更恰當一些,也更有意義。

王安石並不知道章惇心中轉動的念頭,想了一想,也覺得更合適,“法古立憲的確更好一點。”

就這麽爭論了半日,幾個比較契合的謚號片段便逐漸成型。

英文烈武。

體元顯道。

宣仁聖孝。

十六個字就這麽拼拼湊湊地給湊齊了。

——體元顯道法古立憲英文烈武宣仁聖孝皇帝。

韓岡對此沒有什麽興趣,反正他爭不過王安石為首的一眾新黨。一切都是為了維系新法的地位,利用趙頊的謚號,將新法的歷史地位給確定下來,當然不會給韓岡任何插手幹預的機會。

不過謚號在唐高宗敗壞謚法、增加美詞之後,意義逐漸淡薄。真正蓋棺論定的,還是如今的廟號。

所謂祖有功而宗有德,隋唐之前,能被供入太廟稱宗道祖的,只有那些功業值得稱許的天子,功業不到,便沒有資格入正廟。

比如漢景帝,縱有文景之治,但他還是沒有廟號。西漢諸帝,有廟號的只有四人。漢高祖——太祖高皇帝,漢文帝——太宗孝文皇帝,漢武帝——世宗孝武皇帝,以及漢宣帝——中宗孝宣皇帝。能為宗的都是有為的皇帝,評價皇帝賢與不肖,就只看他們的謚號。

而到了唐代,謚號從有褒貶之意的二三字,變成了滿口諛詞的十余字,已經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是個皇帝就能稱宗,故而字寓褒貶、總結一生功業的評價,也就順理成章的變成了廟號。

也因此唐之前,稱呼天子多以謚號,而唐之後,則基本上都是以廟號來稱呼。所以漢太宗通稱漢文帝,而宋代的太宗,沒人閑得無聊,平日裏會一口一個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雖然對謚號和廟號的興趣不大,但韓岡可以確定,至少神宗這個廟號是不會有了。

民無能名焉,這是孔子稱贊堯的話,做得太完美了,所有地方都考慮到了,讓人民無需多言。但在謚法解中,“神”卻解釋為不名一善。

不名一文是一文錢都沒有,而不名一善呢?就是沒有做過一件值得稱道的事——文不成、武不就,治國無能,用兵無方。這就是另一個歷史中,司馬光等舊黨成員對宋神宗的評價。也難怪趙煦親政之後,讓蘇軾去嶺南旅遊。

只是以眼下的情況,不管給趙頊上什麽樣的廟號,小皇帝親政之後,都會大肆報復。不過還有十年時間,什麽事都能出,之前已經商議了,現在要做的只是將廟號定下來。

高宗是絕不可能,雖然單純從這個廟號上很合適,這是生怕世人想不起則天皇後?

中宗更沒有人敢提。有被韋後毒死的唐中宗在前,給太上皇進廟號選中宗,是活得不耐煩要找死嗎?

盡管這兩個廟號都很好,但結合了現實情況,卻都有著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問題。

還有宣宗,本也是美名,可惜從飛船上摔下來的耶律洪基成了遼宣宗,現如今趙頊也是橫死,用上同樣的廟號,總是有哪裏不合適。或者說太過合適,卻不能用了。

不過廟號與謚法的關系不大。尤其是本朝,除了開國時的太祖太宗,接下來的真宗、仁宗、英宗,哪一個是之前的歷朝歷代天子曾經用過的?隨便挑個好字反而更為符合傳統。

為了廟號,上下爭論了一番,始終相持不下,有人推薦章宗,但蘇軾卻宣稱用文宗更合適。

又是半天過去,韓岡對雙方引經據典、咬文嚼字的爭吵覺得煩了,“先皇治國,天下興盛,百官正其位,黎庶得安,又有禪讓之德。不若選熙字——取‘允厘百工,庶績鹹熙’之意。”

庶績鹹熙是出自《尚書·堯典》。趙頊變法,以法古為名,效法堯舜,又有禪讓之實,能湊合得上。

韓岡也不清楚心裏為什麽會冒出這個字來,但仔細想想,以此為廟號,也可算是不過不失了。

不過依然有人覺得不合適,韓岡參與進來後,南北之爭就變成了三國之戰,一通唇槍舌劍,最後熙宗皇帝的廟號漸漸落了下風,又變回了文宗與章宗之爭。

只是這一回是向皇後聽得厭了,“別耽擱時間了,就熙宗吧。”

皇後拍板定案,宰輔們立刻表示支持,還想要再說些什麽的蘇軾也不敢開口了,爭論終於有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