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第2/2頁)

今天所面對的這第一道題,正是在宗澤預備範圍之內,而且是重點。

按照一般人的意見,這一道題中必須說好話。至少將太後臨危受命後的艱難困苦寫出來,同時將擊敗契丹的豐功偉績也彰顯出來。至於施政上有什麽問題,當然是宰輔造成的,而不是太後的。

當初蘇轍舉制科時,參加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拿著道聽途說的謠言來攻擊仁宗,宰輔和考官們都要將其黜落,但仁宗卻說求直言卻黜直言之人,仁宗如此做,主要還是顧及名聲,讓蘇轍鉆了空子。事後知制誥的王安石死活不肯給蘇轍寫誥敇,一方面是性格執拗的緣故——要求黜落蘇轍的便有他一個,另一方面,也為蘇轍這種縱橫家的手段頗為看不上眼。

但在參加制科時,蘇轍已經有了進士的資格,所以可以有恃無恐。換做是殿試上,用同樣的題目,看蘇轍敢不敢這麽寫?

宗澤由於早有準備,對照著題目和令人驚訝的禁字詞表後,發現原篇甚至連一個字都不用修改,直接抄上去就行。由於用心許久,宗澤自信至少可以得一個不過不失的分數。而將牢記在心中的文章默寫出來,也不需要多少時間,正好可以留下更多的余地給第二題。

但即將落筆時,他無聲地又重復念了一遍考題,接著又是一遍,最後宗澤放下了筆,翻到了第二題上。

之前開考時,宗澤就匆匆將兩道題都瀏覽了一遍。第一題讓他驚喜了一下,而第二題給宗澤帶來的就是驚愕。

題目很長,考題的內容是對遼互市問題。但題目中,不像一般的策問只有一個寬泛的問題,而首先給出了六條資料。從澶淵之盟開始,每隔上十數年,河北互市的細節,以及澶淵之盟和去年的宋遼戰爭最後達成的和議。

而考題又分為三個小題:第一條是通過給出的材料說明邊境互市對宋遼兩國關系的影響和弊病;第二條是如何減少弊病、擴大優勢,要考生給出方略;第三:對此方略進行論述。

這是一道同時包括策問和議論的考題。而且十分具體,讓考生無法利用舊文章來拼湊。

方才掃了一遍,宗澤就立刻選擇先做第一題。當宗澤再次放棄第一題,而開始準備第二題時,他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這道題……不好做。

……

章惇拿著殿試的題目,目眩良久。

他很早就知道,政事堂那邊,韓絳、張璪因為自知爭不過韓岡,所以殿試考題上,便幹脆放手讓韓岡去做。但章惇沒想到韓岡會給出如此別開生面的殿試考題。

評分方法就算了,章惇早就知道韓岡打算怎麽做,並不感到驚訝。但考試題目就不同了。他不知道那幾位考官在得知韓岡生造出來的評分方法後,有沒有認真看過考題,可章惇敢肯定,當滿殿的新科進士看過考題後,沒什麽人會不詛咒出題人。就算不能出聲,心理面照樣能罵到韓岡的祖上十八代去。

太後所出的第一題,是問闕政,這當是參考了先帝所出的歷次殿試考題,才想出來的題目。宰輔們也平常的將之潤色。

而第二題,沒有了參考對象的太後,就只能給出一個方向。也很簡單——對遼。換做是其他宰輔,大概提筆就能寫出十好幾道與北方鄰居有關的考題。而韓岡卻用了半個時辰,還派人去翻過架閣庫,拿了幾道卷宗來,才出了這道讓章惇都想罵人的申論題。

他看了看王安石,發現那位老人正盯著面前的題卷全神貫注。

果然如此!章惇苦笑了一下。

考題內沒有半點涉及氣學,評卷時的那點新玩意兒,跟考生無關,只與考官有關,而且也只有幾個數字的關聯。

可即便韓岡在考題中再牽扯一點氣學的內容,王安石現在恐怕都沒心情與他計較了。大宋的平章軍國重事現在正盯著韓岡出的第二題。

就是宰相都做不好。

實在太難為人了。

“沒人能入第一等、甚至第二等,第三等都難,能歸入第四等已是萬幸,大部分人別想把這一題寫好。”章惇低聲對韓岡道,“玉昆,你是不是把題目拿錯了?這應該是制科的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