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眾(一)(第2/2頁)

官軍拿下石門關後,殘存的烏蒙部蠻兵向後方逃竄,趙隆便派來自熙河路的蕃兵追了上去。雖然烏蒙部的蠻兵無不熟悉道路,更善於山中奔行,但行走在山地中甚至還能騎馬的番兵,也不會差到哪裏。

在五尺道上逃跑,蠻兵們又是相互擁擠踩踏,絕大多數人甚至還沒能發揮出他們所擅長的山地奔行,便被身後的人推倒踩踏,或是被一柄鋼刀砍斷脖子。

回來的番兵,給出了斬首千級的戰果。最後打掃戰場的工作,就交給了一直在做看客的蠻兵們去處理。

石門關後的十裏血路,這就是烏蒙部大軍最後的結局。

之後數日,官軍稍事休整便向南繼續進軍,而清掃殘敵的任務,則全部給了蠻軍,其中以南廣部和馬湖部最為賣力。

烏蒙部是個大部族,披氈佩刀居住欄棚,不喜耕稼,多畜牧,其人精悍,善戰鬥,自馬湖南廣諸族皆畏之。烏蒙山上的一片草甸,是這個部族的中心,而後一幹分支,分布在方圓數百裏的區域內。

南廣部和馬湖部與其同為石門蕃部,道路最熟,恩怨也最多,他們領著官軍和外來各部,將烏蒙部的老底全都給揭了開來。

烏蒙部於石門關上主力盡喪,殘存的那點兵力,根本沒有抵抗的能力。

而有官軍在背後支撐,一眾蠻部有了底氣之後,更是士氣高漲,原本見了烏蒙部的戰士,頓時就要矮三分的南廣、馬湖兩部,現在趾高氣揚的,五六分的實力,都能發揮出十二分的水平了。

冷兵器的戰爭就是如此,士氣高低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勝負。烏蒙部慘敗之後,人心惶惶,族長、長老等一幹能聚攏人心的領袖皆盡戰死,士氣也泄得一幹二凈,死的死,降的降,跑的跑,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石門關之戰後十日,烏蒙部這個雄踞蜀地之南的大部族已經成了歷史,子女,財貨和土地皆被瓜分得一幹二凈。

當石門蕃部的戰事抵定,大理國承諾的援軍仍未到來,而皇宋一方的分贓都已經結束了。

南廣、馬湖兩部得到了他們夢寐已久的土地,其余各部西南夷則得到了烏蒙部的人口,至於財貨,則全數歸於官軍。

烏蒙部占著入滇的要道,看著不起眼,其實家底豐厚,給族人裝備的武器,也遠比周圍各部精良——這也是烏蒙部能成為石門蕃部之首的原因所在,從烏蒙部的財產中得到的分紅,參戰的官軍沒有幾個不滿意這一次的收獲。

用極微小的代價,便換來了巨大的收獲,懷裏揣著抵上半年俸祿的財貨,天天吃著鮮嫩的牛肉馬肉,數千官軍的臉上哪個不是充滿了喜悅和貪婪,這一下,每個人都在想著大理的好。

帶著酒意,走過營地中的一堆堆篝火,從起身行禮的那些蠻人身上,趙隆也看到了同樣的喜悅和貪婪。

趙隆將不屑和冷笑藏在了心底,這第一戰是讓這些蠻夷撿了便宜,但下一回,就沒那麽多便宜可以給他們撿了。

再想要好處,可就是得拿命來換了。

趙隆望著南方黑暗的天空,大理國的成色,先得用那些蠻人試試水。

……

來自西南的捷報,在十天後抵達了京師。

數千近萬的斬首,也沒能讓京師百姓動容。京城中,對於這樣的勝利,已經感到麻木。

如今京城百姓之中議論最多的,還是前一日,在一場球賽中踢進五個球的高季。剩下的話題,則被宮中所豢養的禦馬浮光的兒子,在一千五百步的賽道上三戰三捷的喜訊所占據。

再有的,就是京泗鐵路開通之後,從南方來的商貨價格降了一成以上,包括江南產的棉布在內,這讓京師百姓興奮不已,不過糧價沒變動,所以還不如蹴鞠和賽馬的消息讓人震動。

至於朝堂上,當然是越來越近的廷推占據了所有的話題空間。即使官軍通過這一戰,一舉攻到了大理國境上,也不過是平平淡淡的幾聲稱贊,沒有告祭太廟,也沒有群臣稱賀,倒是派去點驗首級,驗明功績真偽的官員,被早早地派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