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夜鐘初聞已生潮(一)(第2/2頁)

但到了最後,蘇頌終於發現,座鐘完全不需要什麽水力。只要制造一個重錘,系上一根長繩,再將這條用絲線纏成的繩索繞在一個齒輪中心延伸出來的杆子上,在重力的影響下,重錘不斷下降,帶動齒輪轉動,這就是現成動力。齒輪帶動齒輪,一級級地傳導著動力,通過一個小巧的擒縱裝置,補充鐘擺在運動中損失的能量,保證鐘擺不斷運行下去。人們所要做的,僅僅是隔上幾日,重新將重錘繞上去。

重錘作為動力驅動,這其中只是一層窗戶紙,剩下的,用現有的技術立刻就能完成。但在韓岡對此懵然無知,無法出面指點的情況下,蘇頌和他手下的能工巧匠,在已經了解鐘擺原理的情況下,只是繞路就用了整整五年的時間。

“這個時計誤差是多少?”韓岡上下打量了座鐘一番後,開口問道。

雖說眼前分明就是一個擺鐘,但到了準點也不會報時,所以韓岡還不能隨口一個座鐘、擺鐘,只能稱之為時計。等到日後將之安置到鐘鼓樓上,或是在城市的中央,修建起一座巨大的有表盤有指針的鐘樓來,準時準點,聯動起鐘聲,再稱之為擺鐘才名正言順。

“每一天的?”蘇頌問道。

韓岡點頭,“就是一天的誤差。”

“大約一刻鐘。”

韓岡差點嗆住,這是個極其誇張的比例,但這畢竟是新生事物,無法求全責備。

“水運時計台的誤差就好一點,每天只有一分鐘。”

有了機械時計,就有了劃分時分秒的需要,韓岡向蘇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而蘇頌也愉快地接納了韓岡的想法。將一個時辰劃分初、正兩小時——如子初、子正——再將一小時劃分為六十分鐘,分鐘劃分為六十秒,一切都符合韓岡的習慣。

“中間停下來上弦怎麽辦?”韓岡又問。

蘇頌道:“可以用水運時計台進行校準。”

“那……”

“如果水運時計台壞了,就用擺時計校準。”蘇頌沖韓岡笑了一下,他知道韓岡想問什麽,“如果兩個時計同時壞了,最後會用日晷來進行校準。而且每天正午,都會按照日晷來調整。”

每天正午都會處在正南方的太陽,人們給一天定義的本源,理所當然的是校準所有計時工具的標志。所以日晷,便是天底下最為精準的時計。

韓岡可以放心了,不會出現那個敲鐘人按照計時的炮聲來敲鐘,而放炮人按照敲鐘人的鐘聲來放炮的笑話。

相對於日晷,擺鐘準確性還差得遠,甚至還比不上刻漏。不過話說回來,這畢竟已經是一個讓人驚喜的開端,沒必要苛求太多。好與壞暫且不提,有沒有才是最重要的。

猶如一間三層小樓的水運時計台不可能推廣到民間,而擺鐘卻完全可以,現在終於有了一座有推廣和利用價值的時鐘,這就是韓岡一直以來所期盼實現的目標。

韓岡連聲誇贊,蘇頌對韓岡的反應十分滿意,笑著道:“玉昆你放心,下面將會盡力做的更加精準。”

“那就再好不過。”韓岡迫不及待地搓了搓手,對蘇頌道,“現在用刻漏來排定列車發車,浪費了太多時間。如果能使用更加精確的時計,現在發車的頻率至少能增加一半。”

蘇頌神采飛揚,灼灼眼神,在朝堂中時完全看不到,“也就是說,平白的多了半條鐵路出來?!”

“只要拉車的馬匹能跟得上,一條鐵路說不定都有可能。”韓岡搖頭嘆了起來,“只不過現今已經在運營的各條鐵路上,所使用的各色馬匹已經超過一萬五千匹了,再多一半需要增加的草料至少一百萬束。”

“一百萬束草,如果是苜蓿的話,差不多五十萬畝田了!”蘇頌嘆息道。

“這麽多的田地可不好找。”

一畝地能出產的幹草料,也就兩三束的樣子。用五十萬畝地來種草,即使不要良田,也是個巨大的數目。

“還是去找大遼的新郡王吧,用馬是不可能了。”蘇頌笑道。

韓岡笑了起來,攤著手,“那也要等人先發明蒸汽機,再去獻給遼國的那位皇帝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