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虛實(七)(第4/5頁)

王厚在旁介紹,“文走馬是武學上舍及第,依三舍法直接授官。文走馬,你來跟秦都監說一說,要攻下天雄城,得十倍兵力,三倍傷亡,一個月時間的。”

秦琬就見文嘉應諾上前,拿起沙盤旁的教鞭,指著沙盤中央,“諸位可看,天雄城從裏到外,完全模仿天門寨的樣式。不僅天雄城如此,東北方向上的威雄、定雄兩城,也同樣如此。都是標準的棱堡,不過……都是過去的標準。”

秦琬不快哼了一聲。

文嘉當做沒聽到,繼續說道:“……都屬於老式的棱堡。也就是在普通的矩形的城池外,於四角上修起外凸的炮壘。”

“每座炮壘中空,上下分三層,裏面能安裝的四寸以上的重炮,只有兩到四門,加上三寸以下的快炮,最多也不過八門而已。不是不想架設更多,只是空間不夠。”

“天門寨的四座炮壘,六寸炮總計四門,架設在底層,四寸炮共八門,都在頂層,中間一層,是速射快炮,同樣是八門。平均每座炮壘五門火炮。”

“而遼國喜歡加強重火力。所以遼國在炮壘裏面安裝的火炮都超過天門寨,平均每座炮壘的火炮在七門以上。”

文嘉說得詳細,秦琬沒說話,只一瞥,他手底下的副將就跳出來,不屑一顧:“都不是什麽秘密了,誰人不知?”

文嘉涵養極好,依然當做沒聽見,將教鞭又一指,指著兩城中央的市鎮,“位於安肅軍邊境上的石子鋪,本來就是北地的三大榷場之一,僅次於白溝驛,同時也是河北通往遼國的幾條主要道路之一。為了防備遼國,才有了石子鋪附近的天門寨。”教鞭又移到了鐵路上,“也正是有天門寨和天雄城對峙,才有兩國將鐵路修到這條路上來。”

將教鞭收起,文嘉望著秦琬,“正因為修得太早,才會只在舊時城寨模式上打補丁,修起來十幾年就顯得過時了。當然,也是因為這些年軍事工程學上的發展十分可觀的緣故。”他嘴角揚了揚,“如果將軍上京,可以去武學看一看。或者走一走京郊,按開始修造的時間為順序,參觀一下現已完成的十七座棱堡。看看這些年,軍事工程學的進步有多大。”

軍事工程學。

這個詞一聽就是只有韓岡才能生造出來,秦琬自不便說什麽,平靜地看著文嘉。

文嘉腰背又挺直了一點,小勝一把,有些得意,將教鞭重又一指,點在炮壘之上,“評價棱堡好壞的原則只有兩個。第一、火力無死角,第二、永遠能在一點上集中更多的火力,壓制住城外的敵軍。北境的棱堡,如果用這兩條標準與新式棱堡對比,都不符合要求。”

“那天門寨這邊要怎麽改?”秦琬問。

“沒必要改。只要攻下天雄城,兩城成犄角之勢,比任何棱堡都要更堅固。”

秦琬都要笑了,“那要怎麽攻?不是說得十倍兵力,三倍傷亡,一個月時間嗎?”

“一個月以上。”文嘉神色嚴肅地更正,又道,“這是在雙方單位戰鬥力相當的情況下進行的推演。”

雖然文嘉用的生僻詞,秦琬都不明白,但他發現自己竟然能聽得懂整句話。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如果要攻打天雄城,最好調集十倍於守軍的兵力,做好用上一個月的時間和三倍傷亡。”文嘉又補充,還是之前的那番原話。

秦琬盯著沙盤,“遼國可不會給我們一個月的時間。”

文嘉道:“阻止遼人解圍,那要靠朝廷和帥府的戰略安排,末將現在說的是攻城的戰術。”

“如果派出更多兵力呢?”副將忽然道,“天雄城的駐軍不到三千,如果用四萬到五萬的大軍進攻,應當能十天半個月內拿下來。”

秦琬不滿地盯了副將一眼,整一個丟人現眼。

“戰場空間是有限的!”文嘉倒是沒抓住不放,而是像老師一樣,認真教導,“以天雄城周圍地理來說,投入的兵力三萬就到頂了——這其中有一萬應該是作為後勤和外圍護翼,輪換攻城的兵力最多兩萬——再多也不會讓城池變得更好打。反而會因為太多兵力聚集,影響了糧秣輜重的調動。”

文嘉的態度讓秦琬多了些許好感,應該是個認真的武措大吧,有點不通人事。

“敢問走馬,那究竟該如何打?”秦琬和聲問道。

“都監在天門寨戍守近兩年,與天雄城也對峙了兩年,想必都監肯定考慮過如何攻打天雄城。”

文嘉的反問,成功地讓秦琬的那點好感又飛了去。

秦琬沉下臉,看著沙盤,“我會設法在對方火炮射程之外,引城中北虜出來決戰,爭取一擊破敵。這樣的城池,我不會硬攻的。”他擡起眼,看了文嘉一眼,“如果你們推演的結果,當真是十倍兵力、三倍傷亡、一個月以上,那就意味著真正那麽多兵馬去攻城,只會死得更多,拖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