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變遷(三)(第3/6頁)

“雖然近年來,棉布銷量的增加速度在減緩,但以中國的人口,對棉布的需求還遠遠沒有到達極限,只是很多人買不起。”種沐對著手上的筆記本念道,“一個辦法,就是讓各地的百姓富裕起來,另一個,就是繼續降低普通棉布的成本。”

種師中立刻道:“第一條可難了,江南讀書人那麽多,都還是一幫一幫的目光短淺之輩,哪裏可能讓利於百姓。”

“第二條呢?”種樸問。

“就是擴張種植,選育良種,盡量降低棉花原料成本。加快改進各種機器,包括蒸汽機、紡機、織機,訓練工人,讓一個人能夠管理更多的紗錠,操作更先進的織機。減少庫存和運輸中不必要的損耗。而要嚴禁的,就是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質量,這會毀掉關西布的名聲。為什麽即使價格高了幾文,百姓們都還認我們關西的布,就是因為我們的質量,要比其他地方的棉布都要好,能穿得長久。”

種樸沉吟道:“其他都還好說。就是擴張種植這一條,可就難了。”

種師中也問,“海邊現在還能買到地皮嗎?”

種沐道:“是有些難。”

因為關西的地勢局限,雍秦商會的成員在商會的支持下,全力向舊日不被看重的沿海州縣擴張,大肆購買近海土地,並藉此大量移民。由於海水侵蝕,許多灘塗地,都無法種植糧食,但棉花耐鹽堿的能力要強一點,往往能夠種植。

只是一開始關西人買,別人沒在意,等到看到地裏的棉花之後,當地人又如何會讓關西人繼續將這個便宜賺下去?

“到現在為止。”種沐說,“也就在滄州、海州等地占了些便宜,讓那裏的關西人口占了很大比例。”

“南洋呢?”

種沐搖頭,“比不過,南洋的地,福建人近水樓台,我們關西鞭長莫及。西域能夠種棉花的地方很多,只是貨運的成本太高了。”

種樸和種師中都明白,做買賣,成本才是關鍵。西域、北庭,兩家都護府,就算能種再多棉花,可怎麽運回來?

“這樣該怎麽辦?”

“設法修路,連接西域和中原。加快蒸汽機車的開發,繼續降低物流成本。”種沐道,“棉花、棉布的好處,絲麻都比不上。只要棉花的成本繼續降低,世間對織物的消費,棉布能夠讓其他各色布料降到總量三分之一還不到。”

種樸點頭深思,種師中又不耐煩起來,“這些我都明白了,但這跟這一次會議的重點有什麽關系?難道你們去京兆府,不是因為……”他聲音低了下去,“玉昆相公要辭位嗎?”

“這前面一番話,只是讓兩位叔父明白關西是穩定。”

“江南,還有其他地方,就不那麽穩了?”

“其他地方就跟火藥桶一樣了。”種沐拿出了一本小冊子,只有十幾頁紙,鄭重其事地放在桌上,“這是橫渠書院的六名學生,在一位教授的帶領下,去了河南府的福昌縣,用了三個月在當地進行了調查。這就是他們的成果,只是簡略版,全版總共十七萬字,只能去京兆府的總會圖書館查看。”

種樸拿起了冊子,種師中好奇地看著,種沐在旁介紹,“這份報告,就跟之前橫渠書院的幾份調查報告一樣,不過應該是經驗多了,這一回調查得更為詳盡。商會的研究基金資助了他們三百貫。照規矩,著作權歸於調查撰寫者,版權屬於商會。其中縮略版,所有會員都能免費查閱,同時也會刊載在學會的期刊上。但全版則資深會員可以免費查閱,普通會員按照級別需繳納費用。”

“兩位叔父可以看這裏。”種沐指著冊子上的一頁,小冊子早被他翻得卷起了邊,“文、王、富、陳四家的田地,占到了福昌縣中田地總數的五成。這還沒計入被隱瞞的田地。我們都知道的,河南府中,方田均稅法一向是做得最差的。”

種樸嘆息道,“富家名聲還不錯。跟玉昆相公結姻親的。”

種師中冷道,“都一樣。”

“而且這四家最近在交換土地。”種沐繼續說,“同時,與田宅相關的契約比五年前多了三成,如果連同那些不經過官府的白契,土地買賣應該是倍增。”

“這是在兼並!”種師中道。

“不只是兼並。”種沐道,“四家整合土地,其實是準備收回佃權,廢除田壟,使用大型農具進行耕作。”

“大型農具?”種師中問。

“蒸汽機,重犁,播種機,收割機。還有深井、水車、水渠。”種沐一樣樣地數出來,“普通的只有幾畝地的自耕農,根本打不起深井,修不起水渠。只有擁有百畝以上上田的地主,才擠得出錢去修。重犁等農具,更是只有富人才買得起。使用了這些農具後,就不需要佃農了。出佃最多才能拿一半,但田地全數收歸自己,可就是能拿全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