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變遷(三)(第4/6頁)

“久病之人難抗寒暑,小農則是難抵天災人禍。本朝不抑兼並,這土地越來越多的集中到少數人手中,而蒸汽機、重犁,耕作技術上的發展,加劇了這一點。日後只會富者益富,窮者益窮。”

“就像絲廠建立後,江南的男耕女織就只剩其中一半了。現在又有了這麽多新式農具,男耕都快要沒了。”

“幸好關西人少地多。”種樸感慨道。

“還有隴右、寧夏、甘涼這些新疆土能夠移民。”種師中咂了一下嘴,“別的不說,我最佩服的就是玉昆相公早早地就讓關西人移民,又開辦工廠、礦場。每年多生了那麽多,現在還不覺得關西人多。”

兩人雖然沒有去橫渠書院聽過講課,卻也看過講義,能夠理解其中的聯系。

雍秦商會的成員,家裏的子侄幾乎都會去橫渠書院讀書,同時商會也大量資助書院學子,並向書院捐款。使得兩家關系十分緊密。而且商會經常組織成員——畢竟他們是資助人——去學院聽課。他們能夠接受相應的理論,甚至可以說,都是馬爾薩斯人口論、社會天演論和生存空間論這幾種理論結合起來的韓式儒學的支持者。

“所以說,東面現在局勢很不好。之所以還能維持,還是因為兩位相公的手腕高超。加上糧價壓制,使得民怨一時不得爆發。攻遼之事,之所以刻不容緩,也是因為國勢不能再拖。只有最快速度地拿下遼國,瓜分遼國的土地和財富,才能暫時扭轉現狀。”

“暫時?”種師中驚訝地問。

種沐苦笑點頭,“馮會首就是如此說的,只是暫時。這個問題遲早要爆發,即使拿下遼國,也改變不了東面那些人的吃相。”

種師中呵地一聲冷笑,“到頭來,還是什麽都做不到。按這個說法,玉昆相公應該留在京師才對,不該回來的。”

“說是暫時,其實基本上能掙出十幾年的時間。但這前提是必須拿下遼國。”

“玉昆相公是擔心章相公?”

“馮會首沒說,他也不好說。但侄兒私下裏跟劉五公,金副會首他們聊過了,估計是玉昆相公擔心平遼的功勞太大,如果他準備強留京師,必然會引起章相公忌憚。到時候,兩派牽制,反倒把正事給耽擱了。就像河東,如果能與河北配合,何至於一場慘敗?所以玉昆相公幹脆就明年全退,讓章相公不會對平遼之事掣肘,可以全力準備之後的攻勢。”

種樸沉默了半日,方才一聲嘆,“玉昆相公一片公心啊。”

“這對關西有什麽好處?”種師中冷著臉問,雖然家裏與韓岡親密無間,但他可不相信做了幾十年官的韓岡,能夠全無私心。

“只有先回來,才能名正言順地再回去。”種沐道,他顯然也暗裏地考慮過,或者與人討論過,韓岡如此做的利益所在,“而且想要玉昆相公全退,章相公肯定要給出一點保證的。”

“我可不信章惇。”種師中冷然道,“沒了玉昆相公,他想做什麽不行?那是想做什麽就能做什麽了!”

種師中的話,讓種樸臉色微變。但種師中畢竟沒說明白,他也就當沒聽明白。

種沐什麽都沒說,容色不驚,好像也沒聽明白的樣子,“侄兒沒敢細問。不過會後有人問了。只是侄兒當時離得遠,聽得不是很清楚,馮會首好像就回了兩句,關西有八十萬工人,能生產現有的一切。”

種樸和種師中對視一眼。種樸撓了撓頭,幹笑道,“虧馮從義也敢說。”

“只憑工人就夠了?”種師中帶著諷刺,聲音微微有些尖利。

“如果讓侄兒說。”種沐大著膽子,“其實是足夠了。”

種師中臉就沉了下來,他對關西的禁軍一向是最有信心的,“你說!”

“關西有八十萬工人,有幾萬家大小工廠。能生產各型火炮、火槍,各色彈藥,甲胄、頭盔,還能生產軍服軍被,水壺皮帶,鞍韉、車輛。這些軍需物資,只要關東能生產,關西也一樣能。”

“只是生產,打仗呢?”種師中冷冷地問。

這只是生產而已。但馮從義的話裏面,可是在明示,八十萬工人也是能上陣打仗的。這把關中、隴右、寧夏、甘涼和西域、北庭這四路六地的二十一萬關西禁軍,置於何地?

種沐猶豫了一下,下定決心道,“二位叔父,侄兒有句話就在這裏說了,禁軍當真不容易使喚得動。家裏面恐怕也不會全心全意就站在玉昆相公那一邊。”

哼!

種師中一聲冷哼。並不是說種家一定會跟著韓岡起兵,但這種被忽視的感覺,讓種師中很不爽。

種樸的臉色也不好看,韓岡故意忽視,其實就是不放心。

寧可相信那些沒見過血的工人,也不相信他共事過的將領和率領過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