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緬甸正在如火如荼的發展著

最近這些時日,納瑞宣有點煩惱。

倒不是說什麽太大的煩惱,太大的煩惱現在已經不會有了,畢竟煩惱的根源已經完蛋了,但是小煩惱還是有不少的,除了國家內部的一些問題,還有彭世洛府的重建問題之外,納瑞宣最大的煩惱來源於麾下漢人臣子和漢人士兵還有漢人百姓不斷離開他的事實。

原因就是緬甸鎮的建立和蕭如薰對緬甸鎮絕對掌控權的確立,在此之後,蕭如薰在整個東南亞的範圍內,向各個小國家的漢人移民發布宣告,希望他們可以回歸華夏的懷抱,加入一窮二白除了土地什麽都沒有的緬甸鎮,他會按照人口和戶口數,以超過中原之地數倍的數目給大家授田,以此換取大家的回歸。

從南宋被蒙元滅亡開始,就出現了一部分不願意做異族鐵蹄下的亡國之民的人們下南洋求取生存的事情,整個蒙元期間,這樣的事情也不少,明前期這樣的事情幾乎消失,而伴隨著明後期土地兼並的劇烈和商業活動的繁盛,就有大量失地農民出身的商人開始下南洋定居南洋各地,這些人大多數都是沿海省份出身。

應該說要不是失去了土地走投無路,他們也不願意離開家鄉去往千裏之外的異國他鄉,但是為生計所迫不得已,只能前往異國他鄉,有些人運氣好,在異國他鄉發了財,可更多的還是幹著血汗工廠的工作,拿著微薄的薪資苟且度日,生活相當的差勁,這些人占據了海外華人的大多數,他們所期待的,或許依然是家鄉耕種田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只是他們的家鄉已經沒有他們的土地了,沒有土地就無法生存,這是中國農民的悲劇命運的寫照,為了生存,只能從事商業和手工業,在海外發財的概率多少比國內發財的概率要多一些。

然而這並不是他們的願望,鄉土情結濃厚的當下,能夠回歸神州過上過往安逸富足的日子,才是他們的期待。

而蕭如薰的一紙宣告給他們帶來了希望。

再派人迎接各地流民的同時,蕭如薰也派出船只到東南亞各個有華人居住的小國裏發布大明的宣召,號召華人們前往緬甸鎮定居,宣布緬甸已屬神州,屬於華夏,需要開發,需要建設,大家只要過去,就能得到土地。

這是非常吸引人的條件,多於大多數正在海外從事血汗勞作的華人們來說,更是如此。

小國雖然有所不滿……廢話,當然不滿,這些華人人數雖然不多,但是都算得上是精壯勞動力,人口缺乏的他們,需要這些華人幫著他們幹活,更別說還有一些華人富商能給他們提供更多的稅收,帶來更先進的生產力,你現在一紙詔書把他們都給喊走了,我們怎麽辦?

然而蕭如薰並不在意這些,在剛剛滅掉緬甸,占領緬甸的档口,沒有誰敢對風頭正盛的大明呲牙裂嘴,雖然不滿,但是只能打掉牙齒和著血往肚子裏咽,笑眯眯的目送華人們一船一船的跟著大明士兵離開。

自然,不是所有人都離開的,有些人不太相信,明軍也不解釋,把願意相信的帶走了,不願意相信的就留下來繼續幹苦力好了。

相對於這些苦力,華人富商則有自己的條件和渠道去了解真正的緬甸鎮的實際情況,盡管蕭如薰也歡迎他們回到華夏的領土上定居,而他們無疑有著更多的思考和實際問題。

這種問題在暹羅就更加明顯了,這也就成為了納瑞宣的煩惱來源。

納瑞宣是東南亞君王裏面任用華人最多的君王,從官員到軍隊將軍到地下的百姓,基本上都有漢人存在,漢人臣子甚至是他的文臣體系裏面不可或缺的一環。

他們幫著納瑞宣建立了暹羅的行政基礎,所以納瑞宣很需要他們,但是納瑞宣終究不是漢人君王,而是夷狄君王,背井離鄉的華人們願意跟隨他是為了生存,但是更多意義上,他們還是願意跟隨大明自己的人。

緬甸鎮設立,蕭如薰世鎮緬甸,幾乎是割據一方的態勢確立之後,蕭如薰的宣告昭示也抵達了暹羅,因為距離很近,暹羅華人沒有懷疑的,於是,洶湧的移民浪潮就開始了。

漢人臣子和漢人士兵受到納瑞宣的照顧,多少有些眷顧他的恩德而不舍得離開他的人,大約只有六成左右的人選擇離開,但是普通漢人農民工匠基本上全走了,一時間,暹羅的數萬華人裏,只剩下一千多人還留在納瑞宣的身邊。

他們中的大部分都直接前往緬甸了,他們的想法也很簡單,反正是去看看,如果緬甸鎮真的如同蕭如薰所說的,有田地,生活的好,那麽我們就留下來,也算是認祖歸宗,要是不好,逃回來就是了。

不過等他們到了緬甸鎮,真的按照戶口和人丁數分到了數倍於華夏本土的土地的時候,並且得到了地契之後,就再也沒有人提起要回去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