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讀書就是為了當官啊!(第2/3頁)

搞國民教育是一個方法,問題是劉彥哪怕真的要搞,估計是沒有多少人樂意將自己家的知識拿出來公布,甚至也不會有多少人願意當教師。

識文斷字的人在華夏的封建王朝……基本是作為官員後備役,在先漢時期讀書不一定是為了當官,可是到南北朝之後讀書就真的只是為了奔著當官而去。

漢國極度缺乏地方官,只要識字又在籍,都是有機會成為官員,能夠當官又有多少人樂意去當沒什麽權力的教師?

“推行文風?”桑虞對這個很感興趣,聽了一會師資難尋的話題,插話說道:“一族之中有人當官,家中必有未出仕者,可使之。”

劉彥一聽倒是個辦法,不就是捆綁制嗎?一個家族有人在朝為官,那更要為國分憂,派出家族子弟成為教師。他也想到了另外一層,在這個尊重知識的年代,學生是拿老師當親生父親看待,桑虞肯定是抱著一些目的。

南北朝之後,大隋是有多次科舉取才,可是科舉真正成為制度是在大唐。

李唐的科舉制延續楊隋,一開始所遭遇的抵制非常嚴重,還是李世民強硬推行,門閥世家見無法抵制,他們改了一個策略,是插手科舉。不但是門閥和世家在亂搞,其實李唐宗室也攪和進去,誰想要中舉就必須得到他們的賞識,一種遞卷的自薦的風俗就形成。結果李唐初期的科舉根本就沒什麽公平性,科舉選出來的官員基本不光是為國效力,身份背景也肯定是某個誰的門人。

劉彥察覺到了桑虞的目的,甚至不光是桑虞抱有目的,該是有一個算一個都是那樣的想法,可他依然不在乎,他不是李世民也不是李治,那些世家也不是李唐的門閥和世家,大漢更不會是李唐。

大搞搜羅門人的事情在先漢早就發生。

西漢時期搞得最出色的是劉徹的姐姐長平公主,她那麽搞對西漢也沒造成什麽惡劣影響,甚至是有大貢獻,比如門人之中的衛青。

東漢搞得最大的是袁氏,就是那個四世三公的袁氏,但當時有能力的家族都那麽搞,只是有些能利用得起來,有的利用不起來,汝陽袁氏是成功利用的例子,弘農楊氏就是全面失敗的例子。

當然了,弘農楊氏之所以失敗,那是董卓在之前殺得太狠,不光是弘農楊氏,只要是在董卓肆虐區的世家全部遭殃,也就只有河內司馬氏好過一些。而司馬氏能董卓亂政時期好過,相傳是司馬朗和董卓逝世的兒子長得很像?

劉彥有專門查閱過現任官員的出身,僅有極少數是背後沒有家族,又以戰亂時家族破滅者居多,絕大多數為官者身後都有一個家族,無不說明在如今能夠習得知識肯定是家有傳承,還得是家裏餓不死才能培養得出來。

想一想哪怕是時間一再流逝,就是到了現代得家裏有經濟基礎才能讀得起書,說明讀書對很多人真就不是一件想就能讀的事情。

現在多得是連飯都吃不到的人,再來是哪怕有飯吃又有財帛也難以獲得書籍,那麽知識被壟斷也就不是什麽奇怪的事情。

劉彥就是真的推廣教育,那也絕對不是從娃娃抓起,能夠辦到的就是挑選出一批人來進行培養。他沒有可能親自去一一挑選,只能是列出一些條件差遣人去辦,可想而知到時候被挑選出來的又是一些什麽人。

“為官者未出仕親屬為師資,可行。”劉彥說完就看到桑虞眼睛眯了起來,看其他人也基本是各有心思:“待丞相歸朝,由丞相來主持。”

劉彥也就將事情交給紀昌才更為放心一些,這些個背後一大幫利益群體的家夥著實不能讓人放心。

廢除州這個行政級別,恢復郡縣二級制,事情算是確定下來。

後面加入的議題也得到通過,有限度地推廣教育。

教育的事情是敲定,細節卻沒有談,想要傳播知識,該是教些什麽,題材又該從哪來,可以確定的是紀昌回來之後肯定有得忙。

劉彥是等著眾大臣離去,才幽幽地說了句:“果然,連我重視教育也是為了官員足夠……可讀書就是為了當官,不可取啊!”

國家肯定是要有管理者,最大的管理者是皇帝,然後就是中樞的一套班子,再來就是地方上的官員,才能夠維持一個國家最基本的運作。想要成為管理者可不能是文盲,要不連最基礎的書寫、記事、匯報、公文都搞不了,那麽識字就成了前提。

站在一旁的崔宗聽到劉彥的那句話身軀哆嗦了一下,腦袋趕緊下垂。他剛才就想著把消息傳回族內,怎麽都要在這麽一件事情上分杯羹,心虛是必然的。

從宮城出去的眾臣沒有各自離去,他們也不用誰來約,很有默契地同行前往官辦青樓。

對了,目前的青樓可不是妓院,甚至可以說一開始青樓是很典雅的所在。青樓原本指豪華精致的雅舍,有時則作為豪門高戶的代稱,後面也不知道怎麽就成了妓院的另一種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