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演好升職記,職業規劃是前提(第2/18頁)

第一個傳說是“燭影斧聲”。趙匡胤駕崩之前的那天晚上,他召見趙光義進宮,然後屏退左右,哥倆單獨喝起了酒。室外的宮女和宦官在燭影搖晃中,遠遠地看到趙光義時而離席,擺手後退,似乎在躲避什麽,又見趙匡胤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還傳出趙匡胤的喊聲“你好自為之,好自為之”。趙光義深夜告辭回家。淩晨時分,趙匡胤就死了。趙光義似乎早有預料,帶人趕在趙匡胤的兒子之前來到宮中。皇後情知不妙,只能默許把皇位傳給趙光義。究竟當晚哥倆之間發生了什麽,誰都不知道。有人說哥哥就是被弟弟毒死的。

第二個傳說是“金匱之盟”。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後在臨終之前,召見趙匡胤,並讓宰相趙普記錄遺言。杜太後向趙匡胤交代:“兒子,你之所以能當皇帝,無非是當時周恭帝年幼好欺負。所以咱們老趙家要接受這個教訓。少年天子好聽不好做,將來你的皇位要傳給弟弟光義。光義之後,再傳給更小的弟弟廷美。再之後你的兒子德方也長大了,這皇位就由他繼承。”這份遺言被記錄下來,藏在櫃子裏面,就是所謂“金匱之盟”。這個傳說宋史確實有記載,但有人認為不過是趙光義和趙普聯手編造加進去的,給趙光義繼位找個堂皇的理由而已。

這兩個傳說連在一起看,可能讓您對趙光義的皇位合法性更加糊塗了,但是下面幾個事實,或許能說明趙光義真的是一個狠角色。

趙匡胤一共4個兒子,老大老二死得早,老三趙德昭29歲的時候自盡而死,老四趙德芳23歲的時候莫名其妙地暴斃。趙德芳就是《楊家將》裏的八賢王,正義凜然,手持金簡,連奸臣、皇帝都有權力打的那位。其實您只能嘆息他的那些故事僅僅出現在演義小說裏。此外,趙光義的弟弟趙廷美被傳陰謀造反,貶到房州,38歲郁郁而終。按著“金匱之盟”的約定,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全部都死了,一個不剩。您一定會質疑,這巧合也實在太多太生硬了吧?

盡管趙光義登基的合法合理性一直備受質疑,但他在治國上倒是很好地繼承了趙匡胤的治國理念和措施,並且繼續深化。比如,趙光義擴大了科舉取士的人數,他登基之後第一次科舉就比趙匡胤時代取士最多的一次人數還多兩倍,為宋朝之後的社會發展儲備了大量人才。

在皇帝的寶座上坐了21年之後,59歲的趙光義駕崩。宋朝的開創局面結束了,守成時代到來了。

第三任:宋真宗 趙恒

宋真宗,趙恒,宋太宗趙光義的第三個兒子,29歲即帝。

您一定注意到了,這下是兒子繼位了。“金匱之盟”給了趙光義上台的法禮借口,也為趙光義把皇位傳給兒子設置了障礙。可是在趙光義還活著的時代,“金匱之盟”繼承人名單裏的人都死了,把皇位傳給兒子,自然順理成章了。

本來,按規矩也輪不上趙恒做繼承人,他不是長子,也不是皇後所生。趙光義的長子得了瘋病,次子暴死,排行老三的趙恒在趙光義死前二年,被立為太子。

宋真宗剛當上皇帝那會兒,的確是位勤於政事的君主。他免除了五代以來民間的欠稅,把全國分成15路,各路行政長官輪流進京匯報工作。宋真宗依此對他們進行考核獎懲。但是與太祖、太宗這兩位馬上皇帝相比,宋真宗從小生活在宮中,養尊處優,性格比較懦弱,缺乏進取心和開拓創新的精神,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和遼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澶淵之盟”。

宋太宗在位時,曾經率兵北伐遼國,但因為急功近利,大敗而歸,太宗甚至在戰事中還失蹤過。自此以後,宋朝對遼國就從主動進攻退到被動防禦。而遼國卻步步緊逼,屢屢侵犯宋朝國土。到了真宗執政,遼國更是得寸進尺,在宋朝邊境燒殺搶掠。對邊境的宋朝居民來說遼國就是災難的代言人。

您穿越到宋朝,或許會不服,遼國就那麽厲害?咱們宋朝就這麽窩囊?其實宋朝倒也不是打不過遼國,關鍵是最高統治者真宗皇帝都不願也不敢打仗,您讓宋朝軍民怎麽辦?

當時的宰相寇準就看清了這一點,也摸準了真宗的脾氣。真宗登基的第8年,遼國的蕭太後和皇帝親自率兵南侵時,寇準故意把前線每天的戰報扣下,幾天後積累成一堆拿給真宗看,真宗被嚇得心驚肉跳。寇準問真宗:“您是想盡快解決呢,還是慢慢耗著?”真宗當然想盡快解決。寇準說:“只要您禦駕親征,很快就能搞定。”真宗真不願意去,可這宋朝畢竟是他的江山,只能勉為其難地出發了。邊境的將士們看到皇帝親自來了,士氣大振。在寇準的指揮下,遼兵腹背受敵,宋軍一時間取得了極大的優勢。按說事情好辦了吧,至少可以把遼軍痛揍一頓,讓他們長點記性,以後不敢輕易來犯。可宋真宗自己不爭氣。遼軍一看形勢不對啊,原來宋朝不是不能打啊,於是派人來講和。優柔寡斷又怕事兒的真宗正中下懷,趕緊答應了。雙方幾番交涉,在澶淵郡簽訂了所謂的和平條約——澶淵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