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演好升職記,職業規劃是前提(第4/18頁)

第五任:宋英宗 趙曙

宋英宗,趙曙,宋太宗趙光義的重孫,宋仁宗趙禎的堂兄趙允讓的第13個兒子,32歲即位。

趙曙只是宋仁宗的堂侄,本來無緣皇位。說起趙曙即位,還頗為曲折迂回。因為仁宗的前兩個兒子早夭,趙曙幼年就被接入皇宮,過繼給仁宗,作為未來皇帝的培養對象。過了4年,仁宗的第3個兒子出生了,趙曙只好出宮回家了。奈何仁宗的這個兒子也沒躲過早夭的命運。雖然仁宗後來還有孩子,但卻是女孩。在包拯等大臣的幹預下,仁宗才下定決心立趙曙為太子。

您覺得趙曙不是皇子,卻當上了皇帝,實屬幸運吧?可人家趙曙覺得這事兒挺尷尬的,還不願意當呢。萬一仁宗皇帝再生一個兒子,再來回這麽折騰一次,有意思嗎?所以,當被立為太子的詔命傳達給趙曙時,他當即稱病推辭,後來又把奏疏上了十多遍。仁宗沒有同意,命大臣給趙曙反復做思想工作,趙曙才答應下來。不過他在入宮之前對家人說:“把家看好了,如果皇上有了兒子,我就回來。”

英宗趙曙雖然不是仁宗的親生兒子,但品性到頗有仁宗的寬厚仁慈之風。他衣食住行節儉樸素,像個書生一樣。他去見老師時,要穿上朝服,說:“您是我老師,不敢不以禮相見。”

英宗極為推崇孝道。仁宗還沒去世時,他一天兩遍去請安問候,也經常盡服侍之道。當了皇帝以後,他還對兒子趙頊,也就是後來的宋神宗說:“按照國家的舊制度,士大夫的兒子有娶皇帝女兒的,公主們都因皇家身份而避開公婆的尊長地位,這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怎麽能因為富貴的緣故,而違背一般的人倫長幼之序呢?可以下詔有關部門改掉這個規矩。”

英宗的孝順,有時也幾乎到了偏執的地步。比如,仁宗去世後,他想服喪3年,由大臣打理朝政,結果因大臣反對才作罷。再比如,因為自己生父的名分追封問題,導致了長達一年半的大臣之間的論戰,也造成和聽政的曹太後之間的重重矛盾。

和仁宗皇帝一樣,英宗也非常愛惜重視人才。他繼續任用仁宗時的改革派重臣韓琦、歐陽修、富弼等人消除積弊,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官員冗多的現象。英宗尤其重視文化建設。他給司馬光修著《資治通鑒》提供了優厚的物質和人才條件。司馬光為了報答英宗的知遇之恩,在此後漫長的19年裏,將全部精力都花在《資治通鑒》這項浩大的文化工程上。英宗還發現了蘇軾的才華,加以栽培,可以說是後來成為大器的蘇軾的伯樂。

英宗因體弱多病,在位僅僅4年,於36歲英年早逝。

第六任:宋神宗 趙頊

宋神宗,趙頊,宋英宗長子,20歲即位。

提到宋神宗,只要您中學歷史課稍微用一點點心,就一定會想到另外一個名字:王安石。是的,宋神宗、王安石、變法,這是宋神宗在位期間最重要的三個關鍵詞。

宋神宗年幼時就很好學,懷有富國強兵的理想抱負。他繼位之時,宋朝的統治差不多快100年了,先祖們創業時制定的國策開始顯露弊端,官僚機構臃腫,軍費開支龐大,財政吃緊,老百姓的日子也沒以前好過了,地方上出現了農民起義,而北方的遼國和西夏虎視眈眈,每年還得給它們進貢財物,可謂內憂外患。

您會說,宋神宗可真夠不幸的,接手了這麽一個爛攤子。其實也沒那麽爛,畢竟有了100年的基業,宋朝的底子還在那裏。只是宋神宗敏感地察覺到危機的存在,而他又是一個胸懷抱負的人,所以他對祖宗之法產生了懷疑,下定決心要進行變法。

在任何一個時代,變法變革都需要極大的勇氣。宋神宗有這樣的勇氣,但他還缺一個得力的助手來幫他實現自己的強國夢想。這時,王安石浮出水面了。

王安石的才能很早就展現出來了。別人幾次推薦他到京城皇帝身邊工作,他都拒絕了,而是在地方上埋頭苦幹了20多年。他對宋朝社會存在的弊端有著切身體會。宋神宗認定王安石是自己助手的不二人選。所以他力排眾議,任命王安石為相,開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變法運動。

假設您就是宋神宗,您的雄心勃勃刺激著您勇往直前。當您遇見前所未有的阻礙時,心裏一定不痛快:“朕這不都是為了國家好嗎?”可有人不這麽認為啊,而且有這樣的想法的還大有人在。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倒不一定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那時候宋朝的官員還沒那麽狹隘和自私。他們就是認為,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有什麽不好?就是要改變,也得慢慢來,陛下和王安石,你們太激進了。官員們的反對聲音,宋神宗還好對付,誰反對,誰下課。可是家裏的人反對,就沒那麽好消化了。皇後,皇太後,太皇太後表示一致反對,這裏面有她們的利益牽扯,天天鬧騰。神宗實在受不了,只好在王安石當了四年宰相後犧牲了他,讓王安石去當地方官。這是第一次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