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演好升職記,職業規劃是前提(第3/18頁)

您看看條約的內容,就知道在優勢之下宋朝是多麽有辱國威,遼國在劣勢之下占了多大的便宜。條約規定:宋朝每年輸給遼國絹20萬匹,銀10萬兩;兩國結為兄弟之國,互不侵犯。雖然澶淵之盟維持了兩國之間100余年的基本和平,可是作為一個標志性事件,它確實是懦弱的宋真宗人生最大的敗筆。

您可能會遺憾,這真宗要是像他老爸太宗那樣性格狠點多好啊!所以您瞧,再怎麽優越的家庭環境,如果不能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累,迎接點挑戰,等他長大了,極有可能就是不思進取的人。

宋真宗最終執政26年,於55歲駕崩。

第四任:宋仁宗 趙禎

宋仁宗,趙禎,宋真宗的第六個兒子,13歲即位。

您聽說過“狸貓換太子”這個故事吧,這裏面的太子,指的就是宋仁宗。故事裏,宋真宗的兩個妃子劉妃和李妃同時懷孕,劉妃為了爭寵,就用剝了皮的狸貓偷換了李妃生下的兒子。劉妃因為生子,升級做了皇後,但她的兒子早早夭折,而且當年她下令處死的李妃的兒子並沒有死,最後還當了皇帝,就是仁宗。調查此案並且讓真相付出水面的,正是名流千古的包拯包大人。

“狸貓換太子”只是個傳說,史實是宋真宗先後有5個兒子,但都夭折了。不能生育的劉皇後經過真宗的默許,將李妃剛出生的兒子據為己有,並且在仁宗登基後,垂簾聽政了11年,仁宗才開始親政。

宋仁宗的“仁”的確名副其實。您可能會哂笑,這牽強附會了吧?其實不然,像“太祖”“太宗”“仁宗”這些光榮稱號,是皇帝的廟號,他活著的時候是沒有這種稱號的,是在他們死了以後,朝廷根據他們一生的品行追封的。在宋仁宗之前的所有帝王,都沒有冠以“仁”字為廟號的。“仁”,是對宋仁宗一生高度的概括。關於這方面的史實您確實需要了解一下。假設您穿越去做皇帝,宋仁宗應該是您最好的榜樣。

仁宗有一次吃飯的時候,牙齒被一粒沙子硌得生疼。他趕緊吩咐邊上的侍女:“你們千萬別聲張啊,要是傳出去,今天做飯的人可就要判刑了。”還有一次,仁宗在外散步,不時回頭看看隨從,也沒說什麽。回到宮裏,他著急地對嬪妃說道:“趕緊拿水來,渴死了。”嬪妃就問:“您怎麽不向隨從要水喝呢?”仁宗回答:“我回頭看幾次了,沒見他們帶著水壺,也沒敢問,一問,他們必定要受重罰了。”

您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一下,所謂九五之尊的皇帝,被細致得無以復加地伺候慣了,對待下人能做到像仁宗這樣嗎?不容易吧?

對待下人都能這樣,那仁宗對待大臣呢?拿那位包拯包青天來說吧,他可不是一般的耿直,給仁宗皇帝提意見的時候,能把唾沫星子噴到皇上臉上。如果他要處罰和仁宗沾親帶故的官員,也是不依不饒,一點不給仁宗面子。可仁宗呢,照樣重用他。可以這樣說,包青天就是政治清明的產物。要是遇見一個混蛋皇帝,包青天早向閻王爺報到去了。即使一般的看著還行的皇帝,也絕對做不到仁宗這樣的涵養。

仁宗皇帝寬厚仁慈,誠心納諫,禮賢下士。所以如果您穿越到他那個年代,您會有幸認識名垂千古的一些人物,比如執法如山的包拯,實施慶歷新政的範仲淹,發起古文運動的歐陽修等等。仁宗年間,可謂人才濟濟,如過江之鯽。因為仁宗的“仁”,因為仁宗的知人善任,這些人才都得到施展才華的機會,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想不好都不可能。

仁宗皇帝在位期間,國家太平安定,老百姓得到休養生息,社會昌盛,是宋朝的一個頂峰時期。“福田院”“居養院”“安濟坊”這些安置救濟窮人的地方,也是從仁宗那時候開始設置的,仁宗體恤百姓,心懷天下的風範也可見一斑。另外,仁宗時期,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發行,這是經濟貿易繁榮、信用體系建立的一個重要標志。

仁宗皇帝論能力,沒有宋太祖的雄才大略;論學問,沒有後來的宋徽宗多才多藝;但論到生前死後的名聲,那絕對是宋朝18位皇帝中最好的。

仁宗在位41年,是宋朝在位時間最久的一位君主。您一定替當時的宋朝人感到慶幸。仁宗在54歲時駕崩,整個宋朝就像失去父親一樣。大臣們哭;京城裏的商販也不做生意了,哭;哪怕是乞丐和不懂事的小孩,也一邊燒著紙錢一邊哭。消息傳到遼國,遼國的百姓也哭。遼國皇帝抓著使者的手號啕不已,給仁宗皇帝建了一座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後歷代的遼國國君,甚至把仁宗的畫像如自己的祖宗一樣供奉。

這下,您明白仁宗的“仁”有多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