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男神女神,時尚達人之路(第2/9頁)

您眼花繚亂了吧?總結一句話,您是什麽等級的官員,就穿戴什麽等級的服飾,弄亂了就是不合禮法。還不止這些,服飾的顏色也有禮法的規定: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七品以上服綠色,九品以上服青色。後來朝廷也覺得這樣規定太繁瑣了,就簡化了服飾顏色上的限制:四品以上服紫色,六品以上服緋色,九品以上服綠色,四種顏色變成三種。

皇室、官員們按著這種繁雜的規定穿戴,披披掛掛,冬天還可以,挺保暖的;大夏天的可就遭罪了。據說有一位宰相在盛夏穿朝服上朝,差點悶死在朝廷大殿裏。因發生此事,宋朝一度規定,容許百官在盛夏不穿朝服朝見。

宋朝君臣對服飾的華麗也不是無所顧忌。他們認為用珍奇的禽獸羽毛比如翡翠鳥的藍色綠色羽毛來美化自己,有傷自然,違背仁政,因此摒棄。到了南宋,朱熹建議制定祭祀、冠婚之服,“凡士大夫家祭祀、冠婚,則具盛服。有官者襆頭、帶、靴、笏,進士則襆頭、襕衫、帶,處士則襆頭、皂衫、帶,無官者通用帽子、衫、帶”。這種服飾設計方案,竭力趨向質樸,比較符合理學“革盡人欲,復明天理”的宗旨。從克制對華美奢侈追求的欲望,盡量克儉來說,理學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東坡巾是蘇軾引領的流行風

您跟咱們著急了,說怎麽到現在說的都是皇室、官員在正式場合的穿戴,反正都是規定好的,由不得自己的喜好,難道宋朝沒有流行風嗎?

當然有,士大夫們在這個方面,一直是流行趨勢的弄潮兒。宋朝士大夫們最流行的服裝有帽衫、涼衫、紫衫、深衣、襽衫等。

帽衫是北宋士大夫交際時的穿戴,由烏紗帽、皂羅衫、角帶等組成。到了南宋,隨著官員服飾的簡化風,帽衫這一套只有在祭祀、冠婚時才穿戴,平時就很少見了。

涼衫是北宋中期京城的士大夫們為方便騎馬出行而創制的一種服裝,蒙在朝服外面,防止灰塵的襲擊。

紫衫原來是軍人的服裝。南宋初年戰爭頻繁,士大夫也紛紛套上紫衫,結果成為一股流行風。想想也是,軍服可能把士大夫們文質彬彬的氣質襯托得顯出英武之氣。

深衣是一種衣裳合在一起,前後深長的衣服。古代上身的衣服叫衣,下身衣服叫裳。深衣本來始於先秦,後來一度不流行。到了宋朝,深衣又在士大夫們中流行起來。所以您不要以為只有現代才有復古風,人家古代也有復古風。

襴衫多以白細布制成,圓領大袖,下施橫襴為裳,腰間有襞積(皺褶),進士、國子生、州縣生一般都穿這樣的衣服。

袍,一種長大衣,是宋朝男子最為普遍的服裝,不論身份貴賤都能穿,但還是有一些規定:皇帝著龍袍,官員著皂袍,無官著白袍,最普通的百姓著布袍。宋朝的士大夫中曾流行在夏天穿紗袍,輕薄涼爽,但是透視效果讓理學家們受不了,指責說有違正統,流行度才降了下來。

宋朝男子最盛行的服裝叫褙子。其實完全不限於男子,幾乎全民盛行穿褙子。但男子一般把褙子當做便服或襯在禮服裏面的衣服來穿。褙子雖然是隋唐時期就已流行的服裝,但那時的褙子袖子是半節的,衣身不長。宋朝的褙子為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後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這腋下的雙帶本來可以把前後兩片衣襟系住,可是的褙子並不用它系結,而是垂掛著作裝飾用。穿褙子時,在腰間用勒帛系住。褙子的領型有直領對襟式、斜領交襟式、盤領交襟式三種,以直領式為多。斜領和盤領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裏面時所穿。關於褙子的名稱,宋朝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褙子本是婢妾之服,因為婢妾一般都侍立於主婦的背後,故稱褙子。穿腋下開胯褙子,行走方便,動作舒展,難怪受到全民所愛。

宋朝的下層人士,一般穿皂衣、布衫。皂衣就是黑衣或者混雜青黑、紫黑、赤黑等不正色的衣服。布衫就是一種粗布上衣,袖子很闊。下層人士的衣服與官員士大夫華麗精致的絲綢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

與衣相比,宋朝男子的裳(下衣)就要簡單多了。在宋朝,您可以穿褲子,也能穿裙子。男人穿裙子在古代是常見的事情,您也沒什麽不好意思。皇帝的裙子叫纁裳,富貴人家用絹絲制作膝褲、紅裙,士人們喜歡穿襪頭褲,普通男子穿紗裙。

您如果看過《包青天》這部電視劇,會對包大人的形象印象深刻。他老人家上朝或者登堂審案之時,頭上帶著黑色的帽子,兩邊有長長的帽翅,這個形象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只不過,在宋朝,那不叫帽子,叫襆頭;咱們叫的帽翅,其實叫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