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舌尖上的大宋,且吃且珍惜

第1章 有錢就是任性,飯局就是身份|社會階層飲食

一、宮廷大食堂烹的都是銀子

咱們帶您在宋朝兜兜轉轉挺忙乎的,一口氣沒歇,您不免有怨言:咱們就不能吃點喝點,歇口氣充充電,滿血了再闖下一關嗎?

說到吃吃喝喝,您來宋朝還真是趕著了。宋朝在歷史上就是美食的天堂。您要是用力過猛,不小心穿越到宋朝之前,甭說美食,就是不餓肚子都成問題。因為只有到了宋朝,一日三餐才普遍起來。

宋朝之前,平民百姓大多吃不起三餐,實行的是二餐制,上午下午各一餐。也只有宮廷和顯貴之家才有能力置辦三餐或者四餐。到了宋朝,農業產量大為提高,食物變得豐富,而且史無前例地取消了宵禁,夜生活豐富多彩,一日三餐才為普通人家所享受得起。

吃飽之後,人們便會追求吃得精致、吃出水平、吃出文化。宋朝人對於飲食非常講究。富貴人家,“凡飲食珍味,時新下飯,奇細蔬菜,品件不缺”,甚至“不較其值,惟得享時新耳”。為了嘗到新鮮,吃得驚艷,在花錢方面在所不惜。

宋朝的城市中產階層,都不習慣在家做飯,而是下館子或叫外賣。因為宋朝城市中的美食店太多了,“處處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油醬、食米、下飯魚肉、鯗臘等鋪”。有人統計過,《東京夢華錄》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鋪,其中酒樓和各種飲食店占了半數以上。您要是展開《清明上河圖》,仔細數數圖中描繪的一百余棟樓宇房屋,您會發現經營餐飲業的店鋪有四五十家,基本上就接近一半了。所以,即便是城市下層人士,也能從飲食店找到物美價廉的食品。

宋朝的飲食文化,不光咱們國人可以從歷史上了解到,還名揚海外。美國漢學家安德森在《中國食物》中說,“中國偉大的烹調法也產生於宋朝。唐朝食物很簡樸,但到宋朝晚期,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精致烹調法已被充分確證。地方鄉紳的興起推動了食物的考究:宮廷禦宴奢華如故,但卻不如商人和地方精英的飲食富有創意。”1998年,美國《生活雜志》曾評選出1000年來影響人類生活最深遠的100件大事,宋朝的飯館與小吃入選第56位。

這麽一說,咱們似乎聽到了您肚子咕咕叫和咽口水的聲音了。看您在宋朝奔波得辛苦,也不吊您的胃口了。咱們先帶您去飽餐一頓頂級的美食。咱們哪,先直奔皇宮。

說到皇宮裏的吃吃喝喝,您首先想到的是禦膳房。憑著您的想象也知道,這是天下第一廚房。

咱們還是先說個笑話,瞧瞧禦膳房的分工有多細致吧。羅大經《鶴林玉露》裏記載了一件事:有位士大夫在京城買了一個小妾。這位小妾曾經是蔡京家裏做包子的廚娘。有一天,這位士大夫嘴饞了,想試試看蔡太師家包子的不凡,於是吩咐小妾做包子。小妾說:“我不會做包子。”士大夫生氣了:“你不是說你是太師府上做包子的廚娘嗎?你是不是懶啊?”小妾很委屈:“我真不會做包子的。我只是太師府上做包子的人裏面負責切蔥絲的。”連官員家裏的廚房分工都細致到如此地步,那皇宮裏禦膳房的隊伍有多龐大,也可以想象吧。

光有禦膳房哪兒夠啊,它只是皇宮膳食機構的一部分而已。在宋朝,設有光祿寺負責宮廷膳食,它的二級機構有法酒庫和酒坊,太官物料庫、翰林司、牛羊司、乳酪院、油醋庫、外物庫等等。機構裏的這幫人,成天忙碌著就是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為原則伺候皇家成員的嘴巴。

您要是能看到皇宮裏的菜譜,那就等於在讀一本書了。用料精細、制作工藝復雜的菜點能有幾百種。名菜名點令人眼花繚亂,看著看著您就口舌生津了。

咱們給您列一份皇帝賜給太子的“玉食”菜單。記得這只是太子一天裏的一部分菜單而已:

酒醋三腰子、三鮮筍炒鵪子、烙潤鳩子、瓚石首魚、土步辣羹、海鹽蛇鲊、煎三色鲊、煎臥鳥、焐湖魚糊、炒田雞、雞人字焙腰子糊、燠鲇魚、蝤蛑簽、麂膊、浮助河蟹、江珧、青蝦、辣羹、燕魚幹、瓚鯔魚、酒醋蹄酥片、生豆腐、百宜羹、燥子、炸白腰子、酒煎羊、二牲醋腦子、清汁雜、熰胡魚、肚兒辣羹、酒炊淮白魚之類。

僅僅這一份菜單,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全都有了。您會問,這一個人吃得完嗎?一樣一口,也就飽了。吃不完也得做出來,這不是皇宮嗎?太子尚且如此,皇帝吃喝的排場就更不得了了。宋神宗在宮裏宴飲,一頓動輒花費十數萬文,令人咋舌。

宮廷夥食不僅舍得下本錢,制作上更是精益求精到不厭其煩。您注意到剛才菜單裏的“蝤蛑簽”這道菜嗎?蝤蛑,就是梭子蟹;簽,就是羹。在禦膳房,用梭子蟹肉做羹,只取兩螯的肉,剩余全都扔在地上作廢,太奢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