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大儒(八)(第2/2頁)

“蠻夷自有朝廷官兵抵擋,何須民間保甲?”一個操著河東口音的“老西”進士插話道。

武好古笑道:“既然是論‘鄉約’和‘商約’,說朝廷幹嘛?再說了,若是《呂氏鄉約》行之於天下了,那就該是鄉兵保衛朝廷,而不是朝廷保衛鄉民了。”

“那《共和商約》實行起來就能有強兵打敗蠻夷了?”馬上又有一個操洛陽口音的新科進士發問了。

武好古回答道:“那是自然。‘商約’是行包稅和自治的,不費朝廷一文而自治自建,還包繳稅賦。若在天下行之,可以省了國家養吏的開支,還能繳上大筆稅收。朝廷有了錢自然可以養出精兵!而商市自身,也是有錢可以辦保甲團練,是有自保之力的。”

“可是商市大興,必然會讓天下農人廣受其害。”侯仲良這時指出道,“到時天下必將自亂!”

“嗯咳,嗯咳……”

一陣咳嗽聲忽然打斷了正在進行的辯論,大家扭頭看去,只見一個滿臉病容的虛胖老者在一個年輕人的攙扶下,拄著拐棍慢慢走進了正心堂。

“老師!”

“伊川先生!”

堂內的進士們紛紛起身,向來者行禮。來人原是伊川先生程頤,他今天是去拜訪患了眼疾(大概是白內障)的範純仁了。看到範老相公“眼瞎”的樣子心裏難過,所以就沒有留下用飯,提前回來了。

“下官武好古,拜見伊川先生。”武好古也起身恭敬行禮。

“好一場坐而論道啊!”程頤看著武好古,笑道,“武崇道是吧?你是個可以和師聖論道的人。”

這個評價一出來,在場的進士,包括武好文都是一驚。

侯仲良是河東學派的宗師啊,大儒啊!武好古能和他論道,那豈不是也要達到大儒的境界了?

程頤掃了一眼在場的進士,笑著說:“儒的境界不是以文學高下劃分的,而要以對孔孟之道的理解和實行來劃分。《呂氏鄉約》是實行孔孟之道,《界河商約》同樣也在實行孔孟之道。”

“伊川先生,您說《界河商約》是在踐行孔孟之道?”又有人表示不理解了。

程頤笑了笑,“是啊。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不就是《共和商約》正在推行的事情嗎?商市是共和的,由元老院來選賢與能,大事都要元老院來討論,還商民大會可以建議。這不就是在行大道嗎?”

“老師。”侯仲良有些不服氣了,“界河商市不是行天下為公,而是天下為財。”

程頤笑著點點頭,在一把椅子上坐了下來,又看了眼武好古,“崇道,你說說看。”

“建商市所需的33萬緡錢是股東們出的,元老院元老自然得讓他們來指派了。”武好古兩手一攤,笑道,“要不然商市就沒有了!再說了,元老院組成的時候,商市根本還沒有,也無甚底商民,商市股東和元老,可是說是商市的第一批商民。”

“師聖,你覺得如何?”程頤笑著問侯仲良。

“有些道理,但是他的辦法還是錯的。”

程頤點點頭:“老夫也認為界河商市是錯的,但是《共和商約》也的確在踐行大道……行大道就有可能走錯。《呂氏鄉約》同樣有可能是錯的,武東門和望道方才所說的也有道理啊。在老夫看來,《共和商約》是子貢之道,《呂氏鄉約》是子淵之道。”

子淵就是那個苦哈哈的復聖顏回,孔子的得意門生,在宋朝已經被捧到了很高的地位,相比之下本事很大錢很多的子貢卻有點被埋沒的意思……而程頤說這話的意思是,《共和商約》是讓子貢那樣的儒商去走的道,而《呂氏鄉約》則是一條清貧的儒家之道。

至於這兩條道是好是壞,現在也很難看出來,而且求道之路,是允許犯錯的。

“伊川先生。”武好古這時忽然行了一禮,“下官還有子路和子正之道要向您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