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章 一個小目標

時到隅中的時候,睡了個懶覺的武好文,在一眾元隨的護衛下,趕到城西瓊林宮南面的新宣德門。

新宣德門是瓊林宮的正門,和開封府城中央那個老皇城的宣德門一樣,也是面向南方的。可是瓊林宮又在偏西南的位置上面,所以要通過一條很長的,從瓊林宮東面通過的宣德長街,才能進入新宣德門外的廣場。

宣德長街連著瓊林宮北面的新禦街,非常寬闊,是一條二十步寬的筆直大道。長街的西側,是瓊林宮是護城壕以及幾座城門,名字也和舊皇城的城門仿佛,只是冠上了一個“新”字。

而在長街的側則是一個千步廊,廊中幾乎都是賣早飯的鋪子。是為早起上朝的官員們預備的。每天早朝之前,當官員們通過禦街和宣德長街之間的北華門後,就可以在宣德長街的回廊中解決早飯問題了。

不過武好文並不是在京任職的官員,不必上早朝。今日不過是奉召入宮陪趙佶吃午飯,順便商量一下封泰山和觀滄海的事兒。所以他抵達宣德長街的時候,那些早飯攤兒大多在收档。只有少數幾個攤子上,還有官員的長隨聚在一起吃喝。

武好文並沒有留意他們,只是自顧自的騎馬趕路,快要到新東華門外的時候,忽然聽見有人在喊他的字號。

“望道,可是望道嗎?”

武好文一回頭,就在一處還沒有收档的早飯攤前瞧見了穿著緋色公服的紀憶正陪著一個穿著紅袍,帶著一頂有點像是範陽笠的紅帽子的番人在吃面條。

“原來是憶之兄和維吉爾大方丈啊。”武好文在馬背上沖兩人拱拱手。

那番人原來是羅馬教廷的使者樞機主教維吉爾,他的“樞機主教”被墨莉翻譯成了紅衣大方丈,聽著倒是非常有中國特色。

現在“萬國來朝”大典已經結束多日了,不過大部分的外國使者都沒有離開開封府。因為大部分從海路過來的外國使團得等到秋天西北風起才能坐船離開,現在只能在中國轉悠。

而維吉爾大方丈更是身負在中國傳播主的福音的使命,那就更不能離開了。

在開封府待了一段時間後,維吉爾大方丈發現“主的福音”原來早就在中國傳播過了。在唐朝的時候就由波斯的亞述教會傳到了中國——這是一個由前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托留創立的基督教異端,不知怎麽傳到了中國,被稱為景教。不過早在唐朝的時候,就因為會昌法難遭到禁止,後來又因為黃巢之亂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現在在中原已經沒有什麽影響力了,不過在阻蔔草原上似乎還有信徒。

據說有個非常強大的阻蔔部落,名叫克烈部的,就是信奉景的。

在深入了解了大宋這邊的儒學(新儒學)的天理論述之後,維吉爾大方丈覺得基督教的道理很難打動“信主而不信教”(在維吉爾看來,天理就是天主,而儒學是通過思辨發現了主,而不是得到天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的儒生,所以就轉而想要聯絡阻蔔克烈部,將他們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所以他就更得留在開封府,伺機尋找進入阻蔔草原向克烈部傳播真正的基督教信仰的機會。

而他的這番打算,在紀憶看來,也是個在大宋和阻蔔克烈部之間建立聯系的機會。

如果能把克烈部拉攏到大宋這邊,那可就是一件天大的功勞了!

因此他就給趙佶暗入文字,把自己的如意算盤報告上去了。今天便得了旨意,帶著維吉爾大方丈去見趙佶。兩人到新東華門外的時候,時間尚早,而維吉爾大方丈因為一大早就忙著禱告,沒吃早飯,現在有點餓了,就被紀憶帶著吃菴生軟羊面。

由於大方丈是不會用筷子的,所以紀憶早就讓人給他準備了“叉、勺、刀”三件套,讓大方丈的仆人隨身攜帶著,現在大方丈就在用叉子吃面——這三件套並不是紀憶從西方學來的,其實這個時代西方進食的餐具只有刀和勺,沒有叉。紀憶給維吉爾準備的“叉、勺、刀”三件套是中國古代的餐具,在筷子沒有流行前,就是這麽吃飯的。直到戰國和西漢,還有使用餐叉和餐刀。

“可是入宮面君?”紀憶起身和武好文見了禮,就笑著發問了。

“是啊。”武好文笑道,“憶之兄和大方丈一定也是去崇政殿吧?不如一起吧。”

“好好。”紀憶笑著,“那可要沾望道你的光了。”

紀憶知道武好文現在得寵,已經不亞於他哥哥武好古了。別人去崇政殿面君得慢慢排隊,他則是隨到隨見。哪怕趙佶在和宰相議事,他也可以直接入殿。因為他現在負責操辦“封泰山、觀滄海”的大典,這可是頂天的大事兒了,紀憶跟著他,也能快點見到趙佶。

另外,誰都知道,等武好文忙完了這档事情,他就該入朝做官了。不是翰林學士,就是中書舍人,混到三十歲後就該薦躋二府了!能巴結上這麽個靠山,對於剛剛沒了嶽祖丈老泰山的紀憶,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