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國崩之危(一)(第2/2頁)

工商業正在國家的東南沿海地區野蠻生長,傳統的小農經濟,正在漸漸崩解!

其實北宋末年的工商業本就異常繁榮,說是站在資本主義門檻上也不為過。被後世當成資本主義萌芽象征的大規模雇傭生產,在北宋末年早就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利國監的冶鐵業,定州、磁州以及徐州附近的陶瓷業,河北、京東(徐州)一帶的采煤業,開封府的印刷業,福建的造船業,都存在大規模雇傭生產。便是朝廷的官營手工業,也是以雇傭,而非勞役、奴役的方式獲得工匠。

但是儒學缺乏“工具”的問題,使得科學技術的發展滯後於生產規模的發展。也就是說,宋朝的工商業在規模上,完全達到了資本主義萌芽階段的要求。可是在生產力上還達不到這樣的水平。這個瓶頸,隨著實證派、理性派的崛起,已經完全被突破了!

第二個限制宋朝的工商業進入資本主義門檻的則是金融——宋朝的金銀不足,銅錢也不足,紙幣雖然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仍然非常初級。這個限制,隨著海路市舶制置司對馬六甲海峽的控制,以及蔡京的錢引改革和天津銀行、京東銀行等新式金融機構的出現,也得到了解決。

第三個限制則是國家對私人工商業的保護不夠。這其實是和中國以農為本的經濟結構有關的,農為本,商為末,自然要重農抑商了。不過宋朝因為行政比較溫和,所以商人的處境相對其他時代還要好一些。而海路市舶制置司和實證派、理性派的出現,則極大提高了商人的地位。

前者讓宋朝從海外貿易中獲取了巨額收入,同時也壯大了武裝海商的力量。有了武力,腰杆子自然就硬了。

後者則以高成本的精英教育,將人才和金錢掛鉤,使得商人子弟充斥大學校園,而耕讀傳家的傳統儒生,則因為負擔不起小學(中學)、大學(學宮)的費用,漸漸失去了文化上的優勢。

第四個限制大宋邁入資本主義門檻的因素,則是大宋的體量太大了!

而歷史上,早期的資本主義國家是沒有一億人口的,連一千萬人口都不見得有,頂多就是幾百萬。

這個限制,現在仍然存在!

但四個限制因素中的三個不存在了。而且,由於蔡京的錢引改革極大削弱了地方轉運使的經濟權限,使得一個全國性的大市場第一次出現在了中國的土地上!

所以大宋這個龐大到不適合搞資本主義的大國,現在正在被它的幾個部分,比如徐海、江南、福建沿海和廣州,也許還有開封府和昭義軍的定州、磁州,當然還有在經濟上仍然和大宋一體的大周共和國,一塊兒拖拽著往資本主義的門檻碾壓而去。

但是對於少數幾個在經濟結構上已經完成升級,真正進入資本主義萌芽階段的地區,大宋絕大部分的府州軍縣,都成為了這場資本主義萌芽運動的受害者。

人才和資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大宋各處流向幾個“熱門地區”。那裏有最多的機會,最好的學校,最繁榮的工商業……而各種使用了水利機械和分工協作以及大規模生產的辦法制造出來的手工業品,又如同潮水一般,流向各地,嚴重摧殘著原有的經濟結構。

更加糟糕的是,在交趾戰爭和遼東之戰後,一南一北,兩個沿海大糧倉也加入到了大宋(或是中國)這個巨大的經濟體中。

現在產出手工業品的地區可以不再種植糧食,而是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手工業品的原材料),同時再通過海運獲得低成本的糧食。

而大宋絕大部分地區,則只能用有限的貴金屬去交換手工業產品……

所以從政和年間開始,宋朝大部分的轉運使路,都無法完成稅收指標。而且大部分的府州軍縣,都出現了人戶減少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