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就怕兵怨沸騰(第2/2頁)

紀憶知道他在擔心什麽?從廣東北上的時候,紀憶在泉州拜訪了蘇轍。老頭得病了,臥病在床,看著有點危險。

所以蘇遲蘇大孝子已經上了奏章,要請假去看爸爸了……估計這一去,再回來就是四五年後了!

因為蘇轍一死,蘇遲就得丁憂三年,才能再回朝堂。

而紀憶又被派了交趾相的差事,同樣是幾年入不了朝。

張叔夜也被蔡京打發去當沿海路制置使,同樣要遠離朝堂了……

“開封的繁華更勝往昔了。”

紀憶和蘇遲策馬同行,卻沒有聊起新黨的未來,而是對眼前開封府的繁華頗是感慨。

“繁華是繁華,可惜百物騰貴,民生艱難。”

蘇遲頓了頓,“這幾年就是東南風景獨好……交趾如果能安穩下來,東南局面怕是要更上層樓了。只是大宋有四百州軍,如今只有徐州、海州、江寧府、潤州、常州、蘇州、秀州、湖州、杭州、明州、越州、泉州、興化軍、廣州和開封府等十五個州府軍繁榮昌盛。而且開封府也只是表面浮華,內裏早就空了。其余三百幾十州軍,大都在往下走。其中河東、陜西、河北、京西等路尤是蕭條。眼看西北戰事又起,將來真不知會是個什麽樣子了。”

蘇遲看到的問題,不僅是東南商市的繁華造成的。還有中國的經濟中心東移,離開中原,轉向東部沿海的因素。

而武好古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和儒家復興時代,則加速了這個過程。

“將來可能東遷吧?”紀憶低聲說,“徐州、海州,或是江寧府……”

“東遷?”蘇遲皺眉,“憶之兄,你的意思是周國有可能南下?”

“未必。”紀憶道,“但是中原的確日益疲敝,此次北上,感觸頗深啊。”

蘇遲搖搖頭,“遷都傷及國本,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而且家父病重,只怕時日無多,吾自當床前盡孝,再回開封府,只怕是幾年後了。”

“朝局如何?”紀憶問,“何人可以擔當?”

“無人啊!”蘇遲一嘆,“武崇道如果不是到如今這步,倒是可以執掌樞密院,武望道和米元暉入東府也是沒有問題的。如今卻是沒有什麽人了……新學人才,終是少了一個進士,想要大用太難了。”

新學一派,如今有辦事的人,治學的人,帶兵打仗的人,卻偏偏沒有能擔綱做宰執的人。一方面是資歷尚淺,一方面則是因為大部分新學才子都少了一個進士身份。他們往往是從軍或是充當伎術官,或者先入幕,後被舉薦做官。

這樣的出身,在北宋朝廷中總是低人一等的,想要做到宰執幾無可能。

紀憶想了想,“趙德甫如何?他雖然不是進士,但也是公認的大儒。”

“德甫可以做學問,卻難以勝任宰執。”蘇遲說,“如今實在乏人,也只能用一用了。”

……

“大人,襲擾朔方、府麟、並代的應該是阻蔔人和萌古人。”

蔡京這個時候已經回到自家的府邸。他的兒子蔡攸正在給他分析朔方、府麟、並代三路被襲擊的事情。

他之前當過一段時間的駐天津公使,對周國以及金國的情況比較了解。

“阻蔔人和萌古人?他們怎麽跑到咱們的邊境外面了?”蔡京靠在一張軟榻上,一邊享受著丫鬟們捏肩捶腿,一邊和兒子對話。

“當然是金國朝廷安排的。”蔡攸道。

“他們為什麽要怎麽做?”

蔡攸哼笑了一聲:“還用問,當然是要錢了。”

“要歲幣?”蔡京眉頭大皺。“不是說金國背後正受西遼的威脅嗎?他們就不怕咱們和西遼聯手?”

“其實不止一個西遼。”蔡攸道,“涼國、夏國都是反對金國的。”

“夏國?”蔡京一愣,“他們不是在天竺嗎?夠得著金國?”

蔡攸笑道:“人夠不著,錢夠得著……兒子在天津時聽說這些年趙乾順、趙忠順在天竺發了財,還和西遼聯手對付什麽塞爾柱國。兩家是鐵杆盟友,每年都給西遼不少錢!另外,涼王章理也窮得很。能得點錢一定肯幫著打金國的。咱們不如也給涼王一點錢,讓他去爭奪黑山、陰山。這樣阻蔔人和萌古人就不會南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