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大宋自有國情(第2/2頁)

因此到了存亡之時,這幫軍事公民是要拼命的。而且老子死了還有兒子,哥哥死了還有弟弟,甚至老人婦女都有可能上戰場……所以周軍就是不可戰勝的軍隊!

而大宋,雖然有了不少新式軍官,但是普通的士兵和基層軍官太窮了。也沒有什麽值得他們拼命保衛的財產,所以遇上真正的強敵一定會出毛病的。

趙佶嘆了口氣:“我朝也養士一百數十年,只可惜所養之士,皆不能持戈而戰……”

“陛下。”武好文道,“我朝所養之士是用於安內的。暴周所養之士是用於攘外的。所以家兄雖開數千裏之國,卻不敢為帝圖皇,還要打著天下為公的招牌。原因就在於此!”

武好古的“天下為公”,不是說為億萬勞苦大眾謀福利,而是為幾十萬公民謀利益。而這幾十萬公民中的大部分又是軍事公民,所以大周是和軍事公民在共天下。統治者必須不斷滿足軍事公民對土地的需求,國家才能平穩向前。

因此從長遠看,大周共和國是一個極具擴張性的國家,每一代的元首,都必須進行一番軍事擴張,以便為新增的軍事公民爭取土地。

但是天下間的土地總是有限的,具有較高價值的土地更加有限,而人們占有土地的欲望,總會比土地更多……

另外,保持軍事公民和工商公民之間平衡,以及共和國上層豪門和基層軍事公民之間的平衡。說起來就不簡單,做起來就更不容易了!

其實中國歷史上的秦、漢、隋、唐四個大一統王朝,多多少少都有點軍功爵,也就是靠軍事地主從軍衛國的路線。但是這套路線都因為找不到那種既富又弱的擴張對象,而走到了末路。

而趙宋的路線,則是幹脆放棄擴張,專心安內。因此大宋的土地和兵役是脫鉤的(絕大部分情況下),掌握廣大鄉村土地的不是軍事地主,而是詩禮傳家的士大夫地主。他們以科舉考試,而不是軍功作為保持和提升門第的手段。

當然了,士大夫地主也不排斥工商,兼營商業、手工業的地主大有人在。他們和周國軍事地主的區別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土地私有,主要通過買賣獲取(買賣是否公平是另一回事);二是以科舉為主要的上升通道,以做官為最優的斂財手段。

也就是說,宋國的士大夫獲取土地靠買,周國的軍事公民獲取土地靠封;宋國的士大夫聚斂錢財主要靠貪,周國的軍事公民則主要靠搶——呃,都不是什麽好人!

不過依靠貪汙的士大夫對皇帝來說是比較安全的——歷史上的宋、明、清三朝,被手底下人從寶座上揪下去的皇帝也的確沒幾個。而之前的朝代,那可就是各種篡位,各種謀逆,皇帝這門職業真是太危險了……

趙佶現在也明白這些門道了,他嘆了口氣:“行祖宗之法,一百數十年矣,豈是說改就改的?而且上上下下,皆是士大夫……國家不依靠他們,還能依靠誰?”

“陛下聖明。”武好文道,“朝廷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武夫公民治天下。若棄士大夫,則無大宋天下矣。”

所謂“棄”士大夫,就是停止科舉,重分土地!

大宋的人口至少是大周的八倍,土地(耕地)至少是大周的五倍。如果分土地,行軍功,廢科舉。百萬壯士也是可得的!有百萬授田之軍,平金滅周,不在話下。

可問題是大宋靠什麽去進行這種烈度的改革?

趙佶一嘆:“武卿,朕已經知道了……所以朕自有主張,不會被書生狂言所左右,你盡管放手去和金國談判,哪怕百萬歲幣,也可以許給金人。”

武好文長揖一禮,“陛下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