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另類富庶(第2/2頁)

整個圍欄裏面,隨處可見食草溜達的紅牛。

“也卻為市鎮,過了這裏,就到襄城地界。本地商販、行腳商,大多都在這裏歇一歇,然後進襄城。”

“使君,可要用膳?”

“不必,這驛站規模不小,可以看看。”

整個驛站格局不小,左中右三段,每段就是一個小一號的“坊”,臨河的“汝水路”,就相當於一條大街。只是並沒有占用官道,而是在官道下來,又開辟了一條路,如果從“汝水路”上往下看,就會覺得這仿佛是個高速公路休息站,只是休息站的規模有點大。

“甚麽叫‘盒漏面’?”

“牛角盒子上打了眼,面糊灌裏面,然後水開了就往鍋裏下面。”

老張一愣:饸饹面?

“也有叫‘河漏面’的,這幾年磨面、買堿容易了,種麥就多。坡上多種豆子,除了繳納豆賦之外,主要也是做飼料。本地紅牛,有的還吃黑豆。”

地廣人稀的好處,也就在這裏。哪怕是小戶人家,伺候完兩三百畝良田之後,開荒出來的下田,種豆就是凈賺。官府收豆賦收一半或者六成八成,對他們來說也是有得賺,只是多少問題。

而且種豆相較主糧,伺候起來容易一些,甚至像胡豆這種,只有在育苗之前補一次肥,後面大多數農家都是不管的。

真正制約農家的問題,在於沒有人來指導農業技術。

直隸近畿真正能夠做到每一塊耕地都不會被浪費的抵擋,只有“皇莊”,因為“稼穡令”不會讓耕地被浪費,什麽時候種什麽,一清二楚,安排下去之後,“皇莊”內的皇家奴工只需要幹活,不需要懂為什麽。

至於說生產效率,哪怕再怎麽懶,這點勞動強度,根本不算什麽。

但換成普通小農,伺候自家的兩三百畝地,本身就已經算是極限。若非朝廷推廣了曲轅犁和八牛犁,加上農官數量大大增加,很多小農並沒有能力和意願去開荒。

因為官府分配的田地本身就種不完。

“那就來碗面。”

“觀察!”

“宗長!”

“怎麽?怕下毒?”

“宗長,不要我們難做。”

“好好好,老夫不下館子,拿隨行的面粉,照著做法來一個,這總可以了吧?”

“宗長少待,這就去準備。”

“不準加芫荽啊。”

“是,宗長。”

香菜什麽的,還是算了吧。

等著吃飯的時候,老張帶人在驛站轉了轉,發現這裏的規模,扔到“西南地”,怎麽地都要算個縣了。

小學、物流行、大車行、牲口市場、牙行、日用鋪面……該有的都有,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告示欄,寫的都是大白話,在告示欄錢看告示的人,除了穿青衫的,也有赤腳沾地,手中握著鋤頭的。

也就是說,本地識字的人不少,而且很明顯,年輕的農家子弟,都有識字的。

這個情況本該是個喜事、好事,但是一想到“環京城無人區”,頓時不由得想到,那些原本住在天子腳下的,怕不是直接順著“汝水路”就“南逃”了。

有一點這個驛站很特殊,那就是有專門的停車場,這是很多偏僻小站不會有的,甚至像一些大城市,也沒有這樣的專門給車輛停靠的場地。

只有是京城出來的,才會有這樣的習慣,而這個停車場,也是張德推斷本地之所以興旺,是受“環京城無人區”影響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