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一國兩制

血脈傳承,是封建帝制的核心所在,天下百姓也認同這一點,因此這種民意基礎一旦完全廢止,帶來的不是安穩,而是動蕩和茫然。

雖然郡縣制已經成功,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但對於偌大一個地球而言,全部采用郡縣制絕對是一個偽命題,手不夠長管不到那麽遠。

但采用分封制卻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把秦始皇的兒子孫子都分封到大秦之外的地方,既遵從了民意,又加強了那些極遠地方對於大秦的歸屬感,在血緣關系的紐帶之下,這些分封的皇室後代,只會認為自己的根在大秦,只有大秦才是唯一的正統。

這個問題陳旭其實想了很久。

秦始皇的一堆兒子孫子眼下除開一個皇家公子的身份之外什麽都沒有,身份等同庶民,既沒有封地也沒有權力,身邊各自養著一群幕僚無所事事,從繼承權上來說只有公子扶蘇才有最大的希望繼承皇帝大統,但皇帝遲遲不立皇後和太子,這讓所有皇子都只能眼巴巴等著皇帝殯天,然後等著皇帝死前指定一個繼承人。

而秦始皇死了之後,竟然是胡亥這個最不可能當皇帝的人登基,諸位皇子手無寸鐵只能一個個被戮殺,而扶蘇也因為並非皇帝指定的繼承人而沒有充足的理由來反抗胡亥,也只能被逼自殺身亡。

如果諸位皇子都被分封出去,哪怕是朝鮮和西域這些邊荒之地,擁有自己的封地和微弱的力量,也不至於讓皇族死的一幹二凈,嬴姓趙氏徹底從中國歷史上除名。

而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分封可以解決百家門徒的投靠問題。

眼下大秦百家門徒之所以鬧嚷不堪,最主要的還是缺少了可以上進的機會和發揮能力的地方,一旦分封之後,大量在中原呆不下去的百家門徒還可以投靠分封的諸侯獲取進階的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同時也能很快把中原文化傳播出去。

“陛下,方才臣說到可以用分封之事來解決西域諸國的治理問題,這個方法陛下覺得有隱患,臣也同樣認為,而國內采用郡縣制,同樣也有隱患,這個隱患便是郡縣制的民心凝聚力不夠,不過我大秦畢竟只占據中原之地這一小塊地方,只要建立足夠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強官員的調任和考核監督,發展經濟讓百姓豐衣足食,時日久了也自然會慢慢得到良好的控制,但對於西域甚至西方諸國,冊封異族諸侯掌控不夠,郡縣制更加不可能,唯有將分封和郡縣合二為一,才可能永久解決這種隱患!”陳旭在腦海裏組織了一下自己的語言,盡量讓自己下面說出來的話能夠讓秦始皇接受。

“愛卿還請明言!”秦始皇並不太明白陳旭的意思。

“眼下諸位公子皆在鹹陽,身份等同庶民,皆都無所事事,而陛下又不曾立下太子,這既不符合商周古禮,同時也讓滿朝文武公卿甚至天下百姓皆都茫然,臣以前說過,天下凡人莫有不死者,陛下可曾想過百十年後大秦的傳承?”

皇帝瞬間臉色肅然,直勾勾的看著陳旭。

“臣並非想支持哪位公子將來繼承陛下大統,但不立太子,總會是一個巨大的隱患,陛下自言不喜扶蘇公子,那陛下可曾有立太子的想法和打算?”

陳旭神情很淡然,這件事滿朝文武都不敢說,但他就敢說而且敢問,而且眼下只有他和皇帝兩個人,說什麽皇帝都不會對他翻臉。

秦始皇沉默許久之後輕輕搖頭。

“朕還未想好,不知愛卿突然問起此事,和經略西域分封諸侯有何關系?”

“諸位公子貴為天家血脈,將來自然不能成為庶民,必須要有相應的身份和地位,不然天家威儀何在?但眼下諸位公子皆都慢慢成年卻連普通的官員地位都不如,此事如果不盡早安排,一旦陛下殯天,將來諸位公子如何自處?而如果不立太子,爭權奪嫡之事必然發生,大秦恐怕瞬間就會混亂不堪,陛下辛辛苦苦打造的這萬世江山有分崩離析之危……”

陳旭的這番話固然有些大逆不道,但卻是事實。

秦始皇臉皮微微抽搐,緊緊的握著茶杯,良久之後才慢慢開口:“愛卿難道是想勸朕立下太子,然後分封諸位皇子?”

“立太子乃是陛下家事,臣不會置喙,只是想提醒陛下此事要早作打算,而分封之事眼下到是一個很好的時機,那就在西域諸地!”

秦始皇眉毛一抖,臉上顯出極其驚訝的神情看著陳旭:“愛卿是說讓朕把諸位皇子分封到西域諸地?”

“不錯!”陳旭點點頭,“陛下有皇子十多位,公子扶蘇,公子高、公子昆、公子將閭皆都成年,他們都是陛下的至親骨肉,身份尊貴,豈可將來淪為庶民而乞食與田畝和商賈之間?將他們分封到西域和東胡甚至是嶺南這些荒蠻之地,冊封為諸侯之國,既可以尊王攘夷拱衛大秦,又可以監控異族傳播教化,此乃一舉兩得之利,而諸位皇子也因此獲得皇族該有的身份和地位,雖然那些地方乃是苦寒邊荒之地,但我大秦當初也起於西垂犬戎之間,數代先王勵精圖治,徹底將大秦融入了中原,方才有今日陛下一統華夏之功!而諸位公子分封出去,必然也會同樣勵精圖治,將那些邊荒之地的異族教化歸服,比之直接冊封異族諸侯要安穩得多,而且也會得到天下諸生的支持,許多在中原鬧嚷不堪的百家門徒或許也會甘願投奔而去,輔佐諸侯教化民眾,百十年之後,這些異族盡皆說中原之語,寫我中原之字,讀我中原之書,著我中原之裳,以我中原為榮,共尊我大秦為上國,到時候四大部洲皆都車同軌書同文,八方來賀萬國來朝,成就陛下威服四海八荒的帝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