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為了天下蒼生

如願以償的拿下巨鹿城池後,是否赦免張耳父子只是一件小事,真正考驗項康政治能力的,還是趙王趙歇的處理問題。

其實早在從濮陽北上巨鹿的途中,項康就已經反復考慮過如何處理趙王趙歇這個棘手問題,還不止一次考慮過如果趙歇活到了巨鹿城破,就暗示部下動手,或者讓自己的衛士出手,在成功攻破巨鹿後一刀結果了趙歇的小命,然後徹底廢除趙國,重新在趙國土地上推行郡縣制,由自己直接控制趙國的土地城池和百姓。

各種客觀存在的原因又迫使項康不得不打消了這個誘人的念頭,原因一是趙國周邊還有臧荼、田假和田都三股獨立勢力,把事情做得太絕,不給他們看到可以繼續稱王的希望,肯定會把他們逼到西楚軍那邊去,大幅度增加漢軍一統天下的阻力——臧荼、田假和田都不是傻子,當然不會心甘情願的交出王爵、地盤和城池,項康一旦觸動他們的核心利益,他們也當然要和項康拼命到底。

第二是隨著對這個時代具體情況的書信了解,項康已經逐漸發現,歷史上劉老三統一華夏後搞的半郡縣半分封制,並不是劉老三犯傻不知道什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更不是劉老三沒有遠見不知道什麽叫做養虎遺患,而是受限於時代背景的無奈之舉,也是一種相當聰明的權宜之計。

目前的華夏九州還沒有辦法全面推行中央集權制,這是項康不得不承認的客觀現實,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關鍵一個原因,同時也是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那便是文化地域和政治體制之間的矛盾沖突!

為了消弭這些矛盾沖突,秦始皇做了很多事,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和行同倫,為華夏一統奠定了堅實基礎,可是不管秦始皇如何努力,卻始終無法迅速消滅秦國與關外六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和矛盾,強行推廣的秦國軍國體制,也始終無法被關外六國的百姓所接受,導致項康在下相登高一呼,不願去邊疆吃苦受罪的下相戍卒馬上群起相應,也導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高舉義期之後,楚國西部立即就是烽火沖天。

還有後來的六國復國運動風起雲湧,擁立楚王的項梁、項羽叔侄粉墨登場,六國舊貴族乘機紛紛舉事,也全都是因為秦朝沒有能夠用秦國本土文化徹底同化關外六國,關外百姓子民仍然還是自視為趙人、燕人、齊人、楚人和韓人、魏人,沒有在文化制度方面認同秦朝,所以才支持和擁護六國復國運動,不願幫著秦朝鎮壓六國遺貴,也更加擁護他們所熟悉的分封制。

項康和漢軍目前的實力確實已經很強,可不管再強,也不可能強過剛剛橫掃六國的秦朝軍隊,在這樣的背景情況下,項康如果急於求成,象秦始皇一樣繼續強行統一關外六國的文化制度,那麽下場肯定就只有一個,那便是重蹈秦朝二世而亡的覆轍,徹底陷入按下葫蘆浮起瓢的軍事窘境,同時也只會白白便宜堅定支持分封制的項羽,把分封制的受益者關外諸侯徹底逼到項羽那邊,即便強行統一了天下,也得繼續面對此起彼伏的六國復國運動。

惟有效仿歷史上的劉老三,才是項康的正確選擇,先在政治方面做出讓步,搞分封制允許郡國並存,待到在名譽上統一了華夏之後,再象劉老三和他的繼任者一樣,一邊消滅藏有異心的諸侯王,一邊用時間慢慢的同化關外六國百姓,再通過各種政治軍事手段削弱和消滅剩下的諸侯王,最後再真正的統一華夏,行使真正的中央集權制。

這麽做當然注定耗時漫長,象老劉家一樣用幾代人的時間才能完成真正的統一,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不過還好,和歷史上的劉老三比起來,項康的優勢要大得多,首先是項康要比劉老三年輕得多,又不象劉老三那麽貪酒好色,登基不過七年就駕鶴西去,有的是時間慢慢完成真正的統一;其次是項康實力要比歷史上的劉老三強得多,用不著象劉老三一樣,為了完成名譽上的統一,必須得對韓信、彭越和英布等手握重兵的諸侯王做出巨大讓步,將來消滅懷有異心的諸侯王也可以容易得多。

第三點最關鍵,項康歷史再怎麽稀爛,也知道日後的中央集權制究竟應該如何建立,應當建立什麽樣的郡縣制度才能有效控制地方,再加上項康所擁有科學、技術和文化優勢,可以少走無數彎路完成真正的華夏統一。——不說別的,光是項康所掌握的生產力科技優勢,就足夠在實力方面碾壓還處於青銅時期尾巴上的關外諸侯。

也正是因為考慮到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項康也不得不下定決心暫時做出讓步,打算暫時學習劉老三的郡國並行半分封制,暫時容忍趙國、齊國和燕國等諸侯國的存在,暫時打消直接廢除趙國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