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榜樣(第2/2頁)

眾人紛紛應答。

這時鐵面人道:“既然漢王已經查出那李默的身份,朝廷卻不知。漢王何不試試,用李默誤導朝廷的消息?”

朱高煦聽罷,看向鐵面人,心道果然文官當得越大,肚子裏壞水越多。他馬上點頭道:“李先生說得有道理,那李默還可以被咱們用一次。”

大夥兒繼續議論著大事方略。

首先要起兵造反,這一點沒有任何改變。巫山桃源的幾個文武出山,就是為了造反!王斌更是毫不猶豫地支持起兵,他早就看東宮那幫人不順眼了。韋達和劉瑛也沒有反對。

接著大夥兒商量起兵的時機,以及率先進取四川布政使司的事宜。

之前朱高煦剛到巫山桃源,齊泰便提出了這個方略。當時大家都說得很簡略,但至今反復推敲之後,朱高煦仍然覺得那是最好的法子。

從雲南起兵要出去,只有三個地方,四川、貴州、安南國廣西方向。

安南國廣西那邊,距離京師太遠,稍微進展緩慢,漢王府勢力就會變成類似邊患的存在;不利於盡快爭奪朝廷大權。

貴州的路不比入川的路好走,有顧成經營的貴州諸衛防衛。而且貴州至今還沒建省,人口少,地盤貧瘠道路崎嶇。就算朱高煦攻下了貴州,也很難發展壯大;如果選這條路,出貴州之前的日子會十分難過,而且會始終缺少一個穩定富庶的補給地區,最終還是要設法占四川。

相比之下,朱高煦等人都覺得設法進占四川是沒有選擇之下、最好的選擇!

鐵面人說道:“漢王一旦決意起兵,目標便只有一個,京師!未達成功之前,決不能停止。”

朱高煦看著他臉上的熟鐵和眼珠,點了一下頭……

九州大地,自秦始皇一統天下、漢朝承襲秦朝大一統理念以來,歷朝歷代都達成了一個共識,那便是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割據或爭霸,最終的目標都沒有妥協的余地了,只能剩一個王者。

齊泰如此提醒朱高煦,顯然他也認可了這樣的觀念。

……當年“靖難之役”燕王是怎麽起兵的,朱高煦幾乎全程參與,榜樣就在那裏。

不過“靖難之役”之前,有一些步驟朱高煦沒有參與,主要是策劃階段。當燕王開始公開控訴朝廷殘害宗室的時候,之前他肯定早已與心腹文武商議、不知有多少次了。

這回同樣是藩王起兵,與當年朱棣有幾分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朱高煦一面總結他爹的經驗,一面也不得不修改著步驟。

沐晟的事一旦解決,朱高煦覺得自己起兵比當年燕王更容易;更難的事兒是怎麽打出去,雲南實在又遠又偏僻。

如何占據四川,才是這次幹大事的第一個大難題。

盛庸瞿能等文武離開了這裏,朱高煦去了前殿東側的書房,先召見了右長史李默,問了他一年多來漢王府長史府的事情。李默以為朱高煦很重視他在長史府的差事,居然趁機勸了一句,叫朱高煦以兄弟情義為重。

朱高煦心裏冷笑,嘴上卻說李默是賢才。

接著朱高煦又召見左長史錢巽,稱東宮弑君篡位,情勢日漸危急。安南國的張輔,其父子皆受先帝隆恩。而今張輔手握十幾萬大軍,朱高煦問錢巽,願不願意南下去見張輔,勸張輔加入興師問罪之列。

錢巽打拱道:“下官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朱高煦點了一下頭:“說。”

錢巽道:“文臣要靠名聲在士林官場立足,多半還得講點道德。武將只憑軍功,那張輔身封新城侯,在安南國又立大功,恐怕是顧不上道義之說了。依下官之見,他肯定不願意跟著王爺冒大險,何況張輔全家都在京師?

王爺息怒,下官恐不能勸服張輔。若能勸他留點後路,私下與王爺來往,在安南國怠戰,已是最好的結果了。”

不料朱高煦不怒反笑,他笑道:“當年我封到雲南,先帝隨便找了個長史給我,不料也是個有些見識的人。”

錢巽忙道:“下官不敢當。”

朱高煦道:“那你願意去安南國了?”

錢巽道:“下官不敢妄表忠心,可是如今情勢如此、下官已是別無選擇,唯有繼續輔佐王爺、望王爺穩住大局,下官等方才有一線生機。”

朱高煦擡起手道:“叫百戶王彧帶一隊人馬,護送錢長史去安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