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章 團龍日月圖(第2/2頁)

朝廷並設蒙學堂、書院、武備院、賢淑堂。陣亡將士子嗣,可免費到此就學,免恩師謝禮、衣物、紙墨之用。堂、院由工部營造署建造,禮部經營,五軍都督府知情。士子蒙學已成,可擇書院就學,參與應天府、江寧縣之科舉;可擇武備院就學,參與兵部武舉,或通過兵部考試後,任命為官軍水陸將士。

小娘則於賢淑堂就學,由皇後派遣女官教習識字、女德、禮儀、織造等技藝,長成十五,可擇良家子成親,內府補貼嫁妝。”

一時間水師將士們嘩然,大夥兒引項觀望著前面的孩兒們。那些穿著光鮮、衣食無憂的活潑小孩兒,無疑讓所有將士都心生羨慕。大明朝以往的軍戶,與農奴有點相似,大多都很窮困;剛才朝廷官員許諾的待遇,顯然對軍戶們來說非常高上。

朱高煦一聲不吭地站在一旁觀望,他覺得朝中各衙署官吏、爭的就是權力和好處,就算大多目不識丁的軍戶,何嘗不是最在意好處?給將士們的撫恤落到實處,恐怕比說一萬句慷慨激昂鼓舞士氣的話都管用。

將士們應該是非常感激皇室的,因為大明朝是小政府主義理念的制度,稅賦收入主要用於軍費和官餉。公共福利基本沒有,連修路鋪橋也不是官府承辦,得那些想要名聲的士紳籌措資金修建;教育也無法普及,蒙學主要靠私塾,各縣的教諭官員,只負責已經有功名的士子,稱之為縣學,惠及的人非常少。

底層軍民沒有福利的概念,朝廷忽然增加此項,顯然對將士們來說相當於恩典與饋贈。

朱高煦為了平衡各衙門的額外開支,許諾陸續裁撤皇宮一半宮女、離宮嫁人,減少進宮的宦官、秀女人數。

但是這些妥協,並不能支撐他的革新想法;那麽龐大的開支,顯然不是節約出來的,需要開辟新的利潤。

樂工的絲竹管弦之聲漸漸響起,孩兒們開始齊唱小曲。歌聲在江畔潮濕的風中飄揚開來:“梅香飄滿驛路,鴻雁翺翔成行。春寒倚在亭中,眺望出征方向。回憶雨中初見,鴻雁送去嬌娘念想。勇士忠君保國,春寒傾心不忘……”

這首小曲簡單易唱,軍中很多將士都學會了,沒一會兒,數千水師官兵也跟著唱了起來。恢弘的歌聲,仿佛已響徹京畿之地。

而沉默的朱高煦看著此時的場面,觀望著戰艦上飄揚的團龍日月旗,他幻想的是:槍炮與鐵騎的轟鳴之下,勇猛的明軍將士席卷四海的場面,團龍日月旗插遍萬裏山海……還有一船船的金銀財寶運到這裏來。

水師官兵們在武將們的軍令下,陸續開始登船了。侯顯、周全以及一眾文武走到朱高煦面前,紛紛跪伏在地,揮淚道別。

朱高煦扶起他們,說道:“莫負朕望,待回程之時,朕當於奉天殿設宴,為爾等慶功。”

侯顯道:“奴婢等不惜肝腦塗地,必不負皇爺重托。”

眾人再次抱拳鞠躬,朱高煦揮了一下手。

等大夥兒轉身離開了,朱高煦便接過馬韁,矯健地翻身上馬。過了許久,江面上傳來了一陣奇葩的呐喊:“漢王,才是俺們的王!”

朱高煦回頭看時,見一艘寶船上的宦官和官員,正在抱拳向這邊行禮。

永樂年間,鄭和率領船隊出海過一次,所以出海的水師官兵沿用了舊人,比較有經驗;但那些海船官兵,在“伐罪之役”中實際投靠了廢太子,戰爭結束之際他們才投降了朱高煦。所以剛才官員們談撫恤的時候,只提到了對外戰爭的有功將士,便是為了顧及水師將士們的心情;實際上“伐罪之役”陣亡的漢王軍有功將士,得到了同等的撫恤,他們是朱高煦獲得皇位的基礎,必須要拉攏。

這時水師官兵卻喊出“伐罪之役”中漢王軍的話,實在有點怪異。

不過看起來,洪熙朝的降兵已經漸漸歸心了。內戰始終只是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