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七章 巡狩

君臣幾個人午膳罷,朱高煦便邀大臣們、到西北角的幾案周圍入座,又叫宮女小荷沏茶。事情還沒說完。

果然,禮部尚書胡濙很快提起了韃靼人,“大理寺將‘哈圖’處以死罪,韃靼使者仍願稱臣受封,臣拜會使者馬兒哈子時觀之,察覺他們好像只關心西北韃靼殘部借道的事。”

胡濙沉吟片刻,便徑直說道:“若是真沒有猜錯,本雅裏失汗的兒子在哈密衛,咱們還要答應韃靼人借道嗎?”

齊泰與高賢寧都未吭聲,他們似乎在思索著甚麽。“嗯……”朱高煦也只是發出了一個毫無意義的聲音。

如果大明朝廷不想歸還蒙古大汗之子,那便無須同意、讓韃靼殘部借道之事。而只需派人去哈密衛,把韃靼人都押回來就行了。時至今日,哈密衛忠順王仍然願意聽從大明的政令。

齊泰開口道:“臣以為,忽必烈的後人延續蒙古國汗位,對大明或許是好事。”

朱高煦轉頭道:“繼續說下去。”

齊泰道:“北方草原上出現最不利大明的局面,便是一個善戰的首領吞並諸部;那時他們便會聚攏實力,全力南侵襲擾。若非阿魯台一心扶持元朝宗室為可汗,諸部便會在亂局中相互兼並,直到出現一個成吉思汗般的人物。而僅靠元朝宗室,很難出現梟雄一統草原。”

朱高煦很快回應道:“有些道理,至少是一家之言。”

就像那個韃靼人哈圖,剛到京師、便想為所欲為幹歹事;草原部落只要有機會,大多人恐怕想南侵,幾乎是必然的選擇。北方物資相對匱乏、人們生計艱難,而旁邊就是一片龐大富庶的農業土地,各部落如何能斷了劫掠的念頭?

這樣的狀況,恐怕要到騎兵完全失去優勢的時候、才能有所改變。又或是他們自己有幹系生存的後顧之憂,無法聚集兵力進攻。齊泰的意思,便是後者,不讓蒙古諸部擰到一起、以便其相互牽制。

朱高煦說道:“琢磨一番北邊的首領,首先應該集中力量,掃除後顧之憂;然後還要等待時機。等大明衰落、或者太平日久武備松弛,才是最好出手的時候。”

大夥兒商議之間,宮女開始巡茶。高賢寧喝了福建進貢的烏龍茶,此前的幹嘔症狀似已緩解。

高賢寧放下茶杯,說道:“齊部堂所言者大略,臣倒是對一些小事、感到有點納悶。既然韃靼殘部能從瓦刺人(西蒙古諸部)手裏逃脫,跑到哈密衛;看來,起初瓦刺人很可能並不知道,本雅裏失汗有兒子在其中。後來瓦刺人忽然去威逼哈密衛忠順王,便應該知道這個秘密了。瓦刺人是怎麽知道的?”

他左右看了兩眼,又道:“或許瓦刺人總有辦法打探到消息。但是,東邊的韃靼人相隔數千裏,又如何能及時得到了消息;韃靼首領阿魯台從何得知,本雅裏失汗有了兒子,便在哈密衛?”

齊泰與胡濙都微微點頭,大概覺得高賢寧所言之事、是有點蹊蹺。

然而大夥兒坐在幾千裏外的京師皇宮裏,不可能知道如此具體的事。朱高煦想了想,便道:“派人去寧夏府,讓何福遣使問問忠順王,把哈密衛知道的事、都詳細報上來。”

兵部尚書齊泰拱手道:“臣領旨,即發兵部公文。”

朱高煦又看向胡濙:“胡部堂可以答應韃靼使者,準許流落在哈密衛的韃靼殘部,借道回國。”

胡濙拜道:“臣遵旨。”

茶也喝得差不多了,朱高煦起身。幾個人便跟著站起來,紛紛謝恩告退。

朱高煦北上巡狩的事、已準備了很久,如今確定行程,大隊人馬將於六月下旬離京。護衛軍隊兩衛、約一萬步騎,另有錦衣衛儀仗、太監、文武官員的隨從等等,隨行人馬一共一萬多人。

文官有高賢寧、侯海等,隨行大將丘福、韋達,以及帶兵的陳大錘和王彧。當然除了這些文武大員,還有許多書吏同行。大明朝廷已全面進入文官制度,諸事上下運行,得靠大量公文案牘,沒有吏員根本無法有效辦事。

隨同出京的皇妃有兩個,皇貴妃沐蓁和賢妃姚姬,還有她們各自宮裏的嬪、段雪恨和沈寶妍。朱高煦同意妙錦的意思,這次讓她留在了京師。

因太子朱瞻壑的年紀尚小,不能監國。皇帝離京其間,奏章公文改朱批為藍批,仍以武德初設計的法子運行。

決策機構是內閣和典寶處,其衙署都在武英殿,規矩有點復雜。各種政務與奏章,主要分三種處理辦法。

通政司收的大多奏章、都是正常的題本,一般情況下沒有爭議,便以內閣中支持人數最多的方案決定;然後送到典寶處復議,沒有人反對,則奏章批復生效。

第二種情況,如果事情爭議很大。內閣議事、勉強決定之後,奏章送到典寶處,典寶處六人中有一人反對;則反對之人寫明緣由,便擱置處理,奏章送北方的皇帝行宮,由朱高煦親自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