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七章 巡狩(第2/2頁)

另外還有一些事務,典寶處有人反對、無法立刻處理;但是事情比較緊急,不能拖延。武英殿當值的那些人、遇到這樣的事,便由典寶處商議,只要有三人認定,此事確實屬於緊急奏章;那麽奏章的決策,便立刻以內閣的結論,馬上批復。

所有的政務概要,將記錄在卷宗上,並定期送到行宮讓朱高煦過目。

內閣大臣擴充之後的十一人,以及典寶處六人,十七個人屬於不同的衙門,甚至有勛貴武將和太監一人;並間雜有新舊兩派的官員。因此凡事相互制約牽扯,決策的結果,一般不會太荒誕。

相比宰相理政,把所有大事寄托在一個人的道德、能力、而且不結黨專權的自覺之上,朱高煦覺得,自己布置的這套規矩更好。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新的問題;不過到目前為止,內閣和典寶處的運作,尚算良好。

洪武時期曾經有過宰相李善長。太祖皇帝發現宰相有問題時,要更正權力分配,只好大規模清剿宰相一黨的黨羽人員,牽涉極廣死者無算,甚至從規則上取消了宰相制度。

而朱高煦推測,自己這套法子,要是其中有人出現了問題,只要把一個人從衙門堂官的位置上換下去、就可以了。穩定性比宰相制更好。

護駕的大隊人馬要出發前,朱高煦又叫六科房抄了一份邸報,向大江以北各地官府傳達。命令各地布政使司、府縣官員,不得擅自驅趕百姓出城迎接,只可上表。不得收刮百姓,運送物資犒軍。大軍所到之處,自行搭建帳篷,或派人征用房屋。護衛兵馬所需糧秣,由行宮發公文至各處公家府庫調用;其它用度,則由行宮所派官吏、現錢采辦……

六月下旬,朱高煦率眾,先在京師祭祀了太祖太宗皇帝的陵寢,然後帶著大隊人馬渡江。等到過江之後,他們將先去中都鳳陽、拜謁朱家更早的祖宗皇陵。

天氣晴朗,朝陽剛剛升起,天氣就有點悶熱了。文武百官一路送至上元門的渡口,在江邊送別。朱高煦先是乘坐四馬鑾駕出城,上船時才下車,接受案上的官員們拜別的禮節。

渡船拋錨之後,朱高煦登上了大船的尾樓。隨著戰船緩緩離岸,他便在江面上、觀望著岸邊的京師景色。

只見連綿的城墻內外,壯麗的城樓、以及無數亭台樓閣聚集京師,兼有高高的浮屠聳立其中。大江與河面上,風帆如雲,畫舫遊弋。就連京師城外,附城而居的人口也越來越多了,還有不少看起來很漂亮的莊園別院。遠望京師,著實繁華。

不過朱高煦乘坐的船漸漸遠離京師時,他此時的心情卻非常好,好似到了更廣闊的天地一樣,神清氣爽。回顧以往,他從來就是個喜歡到處走走的人,而北征之後的這些年,他一直沒有離京過。那麽長時間是怎麽忍住的,他自己也說不清楚。

沒一會兒沐蓁也走過來了。朱高煦轉頭一看,只見她穿著袍服,梳著發髻,一副女扮男裝的打扮,隱約好像在雲南時、她悄悄溜出沐王府的模樣。不過多年前她那清麗單薄的俊俏樣子,如今變得更有女人的嫵媚氣質了,唯有她的一雙眼睛,依舊帶著美好的笑意,叫人看了如沐春風。

沐蓁抱拳拜道:“臣妾見過聖上。”

朱高煦伸手把她輕輕扶了起來,便指著南邊的景色,隨口說道:“這座城,外面的人一定想進去,裏面的人卻時不時想出來。”

“聖上所言極是。”沐蓁應了一聲,便走到欄杆旁邊,與朱高煦一起觀賞著朝陽中的京師景色。

渡船緩緩駛向大江北岸,朱高煦今年北巡的路途,便自此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