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第3/8頁)

日本軍官:“皇上現在旅順,是你想見就見的嗎?”

鄭廷貴:“皇……皇上沒在這兒,我們請啥願?這……這不是扯淡嗎?”

日本軍官:“你要為你的話負責任……”

“你……你跟誰吹胡子瞪眼睛呢?本王……”鄭廷貴說出本王二字,看下周圍,忙改了口,這說明他還是有幾分清醒:“本……本人,在吉林市……”

一個隨來的吉林公署小官員,急忙跑過來,把鄭廷貴擋在身後,不住對日本軍官鞠躬,說鄭廷貴喝多了,隨後把鄭廷貴拽走。多虧鄭永清心細,托付這個小官員,照顧父親,不,是看住父親。不然的話,鄭廷貴肯定要惹上麻煩。

二月二十八日,關東軍選定的東三省幾位舊官員,熙洽等人,在沈陽大和旅館,召開審定建國大綱會議。關東軍參加會議的有:司令官本莊繁,參謀長三宅光治,沈陽日本特務機關長板垣征四郎,奉天市長土肥原賢二,高級參謀石原莞爾等人。本莊繁高居上座。熙洽等人分坐兩邊,如同在聽家長聆訓。

板垣面無表情,話語冰冷,掏出擬定好的方案,威嚴地念道:

“東北已脫離南京政府的統治,準備成立一個新滿蒙國家,名字叫滿洲國。記住,不是帝國,是滿洲國。暫設執政府,下設國務院、立法院、監察院。國務院下分設總務廳、民政部、軍政部、財政部、外交部、司法部、文教部、實業部、交通部。執政設一人,擬請清朝皇帝宣統擔任,國務總理由執政推薦任命。各部部長除由各省長兼任外,其他各部另選專任,首都擬設在長春,改名為新京……”

熙洽第一次參加關東軍的高級會議,盡管會前,他已得到這個方案,名曰征求意見,他還真把自己想法寫出來,送給板垣,他提出的意見,沒一條被采納。其實他所提的只有一個中心點,也是他曾向皇上奉請的“勸進表”:復帝位,先據有滿洲,再圖關內。

板垣:“此方案已經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將軍簽字,非常完善,沒有什麽可研究的必要了吧?若是同意,我們馬通過執行。”

大家稍做沉默,早就與關東軍有勾結的東北舊官僚張景惠,首先舉手表示贊成,並說這是個最佳方案,無需做一絲改動,堅決執行就是了。

熙洽猶豫再三,幹咳兩聲,還是忍不住地說:

“宣統皇帝回主滿洲,此乃眾望所歸,名正言順,完全可以不稱執政,即登上皇帝寶座,亦有何不可?”

本莊繁:“滿洲國是新國家,不是滿清的繼續,溥儀就任執政,是新國家的元首,不是滿清皇帝的繼續,至於宣統皇帝是否登基,何時登基,這是另一個問題,現在不能定。”

熙洽也知道本莊繁現在是東北的最高長官,稱得上不是皇帝的皇帝,但他還想做最後的爭取:

“將軍閣下,中國有句古話:國不可一日無君,執政一職,恐怕臣民難以接受,日本帝國不也是在天皇陛下的領導下,才日益走上昌盛的嗎?”

板垣:“滿洲國乃是一個新國家,怎能與我們大日本帝國相比,我們日本帝國歷史悠久,而這個新滿洲國……”

熙洽:“板垣先生,我們大清國也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了,所以說……”

板垣:“我們現在說的是滿洲國……”

熙洽:“板垣先生,你應該知道,這滿洲就是我們大清的龍興之地。”

板垣面有慍色:“熙洽先生,請不要忘記,我們所說的即將成立滿洲國,這個國家,是我們關東軍用血肉之軀換來的。假如你想恢復清國,你應該越過山海關,殺回中原。”

熙洽立時語塞,繼而滿臉通紅,板垣這話帶有明顯的羞辱味道。

張景惠忙打圓場:“熙省長為新國家成立,做出不少貢獻,為求完善,提出建議,也是一片忠心可貴。”

板垣:“此方案是關東軍最後的方案,不贊成者,可退出。”

此話無異於一錘定間,誰還敢再言?就這樣,所謂的建國會議,“順利”通過了建國方案後。

會議結束沒幾天,熙洽等幾個參加建國會的傀儡人物,作為請願代表,前往旅順,晉見溥儀,懇請溥儀出來當執政。這次沒有鄭廷貴等各地民間代表,他們已完成了使命。

溥儀以即將出任執政的身份,接見熙洽等請願者,因為是新國家的元首,不能沿用清朝覲見皇上九叩十八拜和三呼萬歲的大禮,只能行新式禮節。接見時,有板垣等溥儀身邊的近臣在場,溥儀按近臣鄭孝胥提告下,在請願者表達意思後,謙遜辭謝,等請願者再次請願,才勉強應允。“辭謝”和“應允”就像在演戲,台詞都是鄭孝胥事先寫好的,後來,又有幾批請願者來到旅順,溥儀都按這個版本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