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什麽樣的人才是勇士 (蘭封會戰、萬家嶺大捷)(第4/20頁)

盡管如此,後方指揮部的有些高級幕僚仍對攻克三義寨、曲興寨抱有希望。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處副處長兼作戰科長的龔夢濤觀察到,日軍已在空投糧彈,顯見得其補給已發生困難。如果再堅持圍攻三到五天,全殲日軍第十四師團是完全有可能的。

就在這個時候,他桌案上的電話突然急促地響了起來。龔夢濤拿起話筒一聽,是漢口打來的長途電話,對方是蔣介石侍從室的侍衛長,讓龔夢濤記錄重要作戰命令。

命令記錄完畢,他一下子驚呆了。

功罪千秋

這是蔣介石發來的十萬火急令,要求豫東兵團即刻撤圍,並分別向隴海、平漢鐵路方向轉移。命令中還說,若撤圍不及時,“必遭敵人殲滅,為兵家所齒冷”。

龔夢濤放下話筒,拿起電報走進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的房間。程潛看過之後遲疑了一會,才讓龔夢濤寫命令部署撤退。

龔夢濤心有不甘地說:“放虎歸山,養癰遺患,將來我們要自食其果!”

程潛無奈地回答:“委員長的命令不能不遵辦呀,你去做撤退部署吧。”

程潛是痛惜功虧一簣,龔夢濤則是沒有看到全局的變化,事實上,蔣介石的這一決策是正確的。因為西進日軍已在5月29日這一天攻占了碭山以西的商丘,直逼豫東兵團之側背。戰場的形勢,早已不是如何吃掉日軍第十四師團,而是整個豫東兵團將陷入日軍的包圍圈了。

看上去只差一步就能煮熟的鴨子就這樣飛掉了。豫東兵團即刻撤退,6月1日,七十四軍奉令撤往沁陽,在那裏構築工事並進行整補。

撤退時,一般士兵都還被蒙在鼓裏,不明白在前方並沒有打敗仗的情況下,為什麽要主動撤退。駐地老百姓更是不解。

蘭封會戰期間,中原百姓就像淞滬會戰時的江南百姓一樣,給予了軍隊無私的幫助和關愛。每次部隊移防,都會換來當地居民的依依不舍,看到無法挽留部隊,他們只能不停地問:“我們什麽時候可以打敗日本鬼子?你們辛苦打勝了,為什麽還要撤退?你們撤退了叫我們怎麽辦?”

士兵們無法回答,只能一邊走一邊開罵:“他媽的,還不是他們當大官的怕死,坐著汽車就跑了。平時教我們抗日,他們卻一打仗就往後跑。”

軍官們知道內幕,但除了裝聾作啞,亦無言以對。此時,他們更擔心部隊能不能撤得出去——與南方地形相比,平原地區只會更有利於日軍機械化部隊的運動和追擊,兩條腿再快也很難跑得過四個輪子。

七十四軍撤到沁陽,就做好了進一步抵禦和擺脫追敵的準備。不過這種擔心很快就成了不必要,當豫東兵團的後衛掩護部隊經過羅王車站附近,準備向開封後撤時,他們聽到了工兵營用炸藥破壞鐵路橋梁的爆破聲。

有些殿後部隊一聽,誤以為是日軍追擊部隊的炮聲,還趕緊互相招呼:“快走跟上,不要咋乎,敵人追上來了!”

當部隊走到開封時,軍官告訴大家,那不是炮聲:“日軍的飛機把黃河炸開了口,企圖把我們的部隊淹死在豫東地區,所以上面才要我們撤退。”

士兵們都信以為真,等順利抵達目的地,他們才被告知真相:“鄭州黃河花園口的掘堤是我們自己工兵幹的,統帥部認為只有這樣,才可以阻止日軍的追擊。”

確實,黃河決口,使日軍前進一時受阻,參加蘭封會戰的中國軍隊可以安然撤退,而不用再像上海和南京時那樣落得損失慘重的下場。甚至於一些來不及東撤的追敵也被黃河水截斷後路,從而遭到包圍殲滅。

可這並不能代替它給中原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滾滾黃河水如脫韁野馬,沖毀了無數家園,大水過處,平原變成了河,人畜變成了魚。一個觸目驚心的“黃泛區”,累積幾十年都無法得到善後。

面對空前災難,參加蘭封會戰的很多軍人也因此受到了良心的責備,不停地向自己發出疑問:千秋功罪!功罪千秋?

拔高了看,無論南京撤退,還是黃河決口,都可以算是抗戰戰略的一部分,只是在這一所謂的戰略中,百姓的性命總是被看得那麽不值錢。反過來說,老百姓也不知道什麽戰略不戰略,他們只知道自己承擔了戰爭帶給他們的最大和最直接的痛苦,他們要求的並不高,只希望能得到國家和軍隊的保護,可是到頭來,不僅依舊遭到無情拋棄,還被進一步推向了苦難的深淵。

你們不是說過,要與一城一地共存亡,要與老百姓共存亡嗎?然而……

“羅王血戰方摧敵,滾滾黃流泛豫中”,民心就這樣在一點點地失去,盡管這並不是血染征袍的勇士們的責任。

負責任

事情總是這麽矛盾。如果僅就軍事角度而言,黃河決口又是必然之舉。大洪水不僅確保豫東兵團較為完整地撤出了蘭封戰場,而且使得日軍從北方進攻漢口的原作戰計劃被迫推遲了數月,中國軍隊也相應得到了喘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