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把“死”字頂在頭上 (豫湘桂會戰、衡陽保衛戰)(第2/9頁)

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艱苦的生活和勝利的遙遙無期,已經使得中國軍隊在士氣上普遍處於低落狀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的參戰才讓官兵士氣有所振作,大家都寄希望於美國,對美國的援助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依賴。所謂說得好,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處於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不得不對美國的要求做出讓步,蔣介石在與參謀總長何應欽等人經過歷時十天的認真研究後,於4月14日做出決定,同意調出兩個集團軍、十六個主力師去雲南作戰。

僅過四天,即4月18日,日軍就在華北渡過黃河,揭開了“一號作戰”(中方稱為豫湘桂會戰)的序幕。5月27日,橫山勇指揮日軍第十一軍所屬的八個師團總計三十六萬兩千人,沿湘江兩岸對長沙、衡陽發起進攻。

薛嶽用以迎戰橫山勇的戰術與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無異,仍然是“後退決戰”與“爭取外線”相結合,他還給這一戰術冠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作“天爐戰法”。

但是日軍經過研究,其實早就已經能夠有效地破解“天爐戰法”。其核心的一條經驗,就是改變過去慣用的孤軍深入手段,在加厚兵力的基礎上,將戰鬥力較強的骨幹兵團部署在兩翼進行掩護,以粉碎中國軍隊賴以側擊的據點。與此同時,正面除部署一線部隊外,另外控制二線部隊,以保持對大縱深的突擊能力。

往前面看,浙贛會戰可以被看成是“反天爐戰法”的第一次有效使用,爾後到了常德會戰,“天爐戰法”已經明顯力不從心,即便七十四軍主力和第十軍被保持在日軍包圍部隊的側面,亦難以通過側擊對日軍形成反包圍。

中國軍方的智囊不是沒有先見之明,趙子立等人在第三次長沙會戰後就指出,“不能用一個死架子來打人”,否則難以取勝。

要想取勝,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延長縱深度,同時集結足夠的決戰兵力。趙子立的設想是改在衡陽,而不是長沙與日軍決戰,在此期間,除使用第九戰區的全力外,第三、第四、第六、第七戰區的大部或有力一部也要調到衡陽與敵決戰。

然而薛嶽為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所陶醉,仍決定照搬照套“天爐戰法”。當然,即便他能采納趙子立的建議,以各戰區的現實狀況,恐怕也難以集結出趙子立想要的那麽多兵力——能調的大多調到雲南去了,大家自顧不暇,守自己戰區都夠嗆。

機動兵力沒有那麽多,不過軍委會還是做了努力,盡可能從其他戰區抽調部隊進行增援。

此前史迪威曾多次指定要將第七十四軍調至雲南和緬北的密支那,並答應予以空投補給,但都被中方堅決地予以拒絕。也幸虧沒有同意將第七十四軍調走,否則在這節骨眼兒上,到哪裏去找這樣一支可靠的機動部隊呢?

會戰開始後,七十四軍的主要任務就是在湘江北岸掩護第九戰區側翼,同時對南犯的日軍第四十師團展開側擊。

6月5日拂曉,七十四軍五十一師出動部分兵力,猛攻日軍第四十師團一部所駐紮的酉港鎮。戰至下午五點,日軍潰敗,五十一師占據酉港,斃敵一百三十多人。此後幾天,五十一師、五十八師多次與敵接戰,雙方均傷亡慘重,日軍第四十師團的南進行動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幹擾。

以湘江劃界,日軍第十一軍主力在湘江南岸,第四十師團是在北岸配合主力的唯一一個戰略兵團。在南進過程中,他們必須時刻提防來自右翼常德方向的七十四軍的進攻,這令該師團很傷腦筋。

想當初,常德會戰結束時,畑俊六曾指示橫山勇不要撤出常德,他所顧慮的正是這一問題,但橫山勇不聽勸,到了這時候也只好自作自受了。

死守

6月9日,軍委會電令王耀武,要他集中主力殲滅南犯之敵,同時爭取以最少量的兵力防守寧鄉等要地。寧鄉是湘中、湘北通往長沙的要點,王耀武即派張靈甫五十八師前往寧鄉,以拱衛長沙嶽麓山的安全。

張靈甫率部以強行軍的方式趕到寧鄉,他將師主力控制於溈水河南岸,以一七三團團長何瀾率部擔任寧鄉縣城的防務。何瀾所指揮的兵力除本團外,還有一七四團第一營以及師屬的一個迫擊炮連。

6月13日,日軍第四十師團的兩個聯隊向寧鄉發起進攻。第九戰區的防衛陣地被橫山勇劃分為三層,從外向內,分別是“厚皮地帶”、“果肉地帶”和“核心地帶”。寧鄉據於“果肉地帶”名單中的第一位。

“果肉地帶”是守軍的主陣地地帶。由於中國軍隊的防守兵力較多,陣地構築、指揮體系、後勤供應等方面也都較完備,因此日軍第十一軍規定要以大兵團進行戰略急襲和分割圍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