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玩家

在對中原大戰進行準備的階段,蔣介石估計閻、馮不會在平漢線上投入主力,而只會抽出一支精兵南下襄陽,以威脅武漢。按照這一預估,他決定將第三軍團部署於襄陽。

第三軍團是一個雜牌軍的混編軍團,部隊編號五花八門,但沒有一支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軍團的三大主力徐源泉、王金鈺、楊虎城,也跟反蔣聯軍的石友三、萬選才、孫殿英相仿,都是靠吃幾家飯、穿幾家衣一路混過來的。

蔣介石之所以要將第三軍團用於平漢線,固然是出於戰略考量,但同時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因為其嫡系部隊的數量遠遠比不上反蔣聯軍,在將主力部署於隴海線和津浦線之後,剩下能編入平漢線作戰序列的部隊,也就只能是清一色的雜牌了。

蔣介石希望這些他通過給官給錢的方式拉來的雜牌,能在平漢線上幫他擋住反蔣聯軍的南下之師,以保證他在其他兩個戰場上能一舉奠定勝局。為此,在中原大戰即將爆發之際,他曾專門在漢口召集軍事會議,並在會上對第三軍團的雜牌將領們作了一番鏗鏘激越的訓話。

混世訣竅

作戰的關鍵是什麽?對於這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蔣介石給出的答案是:多殺人!

蔣介石說你們在戰場上只要記著多殺就行,不要怕沒有彈藥,打完了我可以立即給你們補充——槍械彈藥庫裏有的是,既可以自己制造,也可以向外國購買。

在軍事學上,這叫作大量殺傷敵方有生力量。蔣介石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戰事。他還說:“如果能夠殺傷他一團的兵員,他至少需要三個月時間才能補充訓練完成,直至投入戰場。三個月時間,這是決定戰爭勝敗的一個重要因素,你們必須注意!”

當說到“殺傷”這兩個字時,蔣介石還特別加重了語氣。

散會後,將領們便三三兩兩地走到街上去吃飯。徐源泉、王金鈺、楊虎城等幾個人進了一家飯店的飯廳,大家把皮包放下來,拉開椅子坐下,彼此相視一笑,原來的緊張氣氛頓時煙消雲散。

眾人一邊吃飯一邊聊天。王金鈺首先說:“老總(指蔣介石)今天的精神很好,對戰事也滿有信心,我看這一仗不會失敗的。”

徐源泉接過他的話茬:“是的。不過老總的說法我覺得太露骨了。打仗嘛,本來就是殺人的事情,為什麽還要那麽說?”

說完之後,徐源泉將在座的人都掃了一眼:“你們覺得怎麽樣?我覺得我回去對部隊不好那樣傳達,太殘忍了。”

王金鈺深表贊同:“是啊,我們打的是內戰,殺的都是中國人。老總今天的講話,不像是‘國家最高領袖’對內作戰的說法。敵人的兵員同樣是中國老百姓。我想,我們不能這樣傳達下去。”

其他人也都點頭慨嘆:“太不像‘國家最高領袖’了。”

徐源泉、王金鈺包括在座的幾位,平時沒有一個是吃齋念佛的善菩薩,也都無緣參加外戰,講穿了,大家都是靠打內戰才打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他們在背後如此議論“國家最高領袖”,當然不僅僅是因為覺得“殺傷”兩個字太過血腥氣或不願參加內戰。

雜牌部隊就像是巖縫中長出的野草,能活到今天,都得有一點自己的混世訣竅。這些訣竅中有兩點比較關鍵:一是時時刻刻都要保存實力;二是根據時勢需要,隨時隨地“擇良木而棲”。

蔣介石發表那通殺氣騰騰的訓話,毫無疑問是想驅使雜牌們不惜血本地為他賣命,可這也正好觸犯了雜牌軍“保存實力”的禁忌,難怪要引起不滿。

事實上,在中原大戰初期,閻、馮一直沒有放棄對這些雜牌軍的拉攏。徐源泉、王金鈺、楊虎城等雜牌軍頭也沒有從根本上放棄腳踏兩條船的打算,他們均與閻、馮保持著信使往還,同時對戰場形勢抱著觀望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哪有人肯為老蔣出死力打硬仗?

蔣介石對此其實了然於心。他的參謀處在陣中日記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述:“馮逆(馮玉祥)對王金鈺、徐源泉等勾結煽惑,但奸謀迄未得逞。”

“奸謀迄未得逞”,不等於沒有得逞的可能性,而且就算他們不倒戈相向,若是始終出工不出力,給你來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那也夠麻煩的。

於是,如何駕馭控制這些雜牌軍隊,使其不被對方所收買利用,而為自己效命疆場,便成為蔣介石在戰爭之初就必須加以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事情最後歸結到究竟由誰來當第三軍團的總指揮,蔣介石決定選擇何成浚。

何成浚是湖北人,他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從辛亥起就領兵打仗,但軍事指揮能力並不算出眾,以致還讓蔣介石產生了鄂籍將領都不善於打仗的印象,並下達手諭:“選將,慎用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