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山劍海

11月20日,早上8點45分,履帶登陸車載運陸戰隊員分三撥進入礁湖,隨後便向岸邊涉水行駛。不久,它們遭到了日軍槍炮的射擊。這些火力都很散亂,對登陸車構不成太大威脅,說明在遭到長時間炮擊之後,日軍的恐懼心理還沒有馬上解除。

但是從第四撥開始,情形就沒這麽好了,因為他們乘坐的是登陸艇。

對一般登陸艇而言,至少要有1.2米的水深才能航行,可是美軍登陸時遇到貝提奧島退潮,連著沙灘的海灘礁盤(即珊瑚礁)區正好處於一天中水最淺的時候,水深充其量也不超過0.6到0.9米。

之前一些指揮官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登陸艇擱淺在礁盤外,前進不得。陸戰隊員們只能跳入水中,把武器高高舉過頭頂,徒步涉水向岸邊前進。

此時距離岸邊還有700碼(約640米),陸戰隊員身上全都背著沉重裝備,即便在普通海邊行進,也足以把一個體格健壯的人累得半死,何況那還是礁盤——海底全是堅固的珊瑚礁,有如刀山劍海一般。

這是蝸牛一樣的前進速度。甚至有人走著走著,突然掉進一個特別深的窪地,一不小心就淹死了。走在淺水裏的陸戰隊員日子也不好過,除了防備腳下,他們還得躲避前面如雨襲來的日軍槍炮。

之前,美軍以為經過那麽長時間的猛烈炮擊,貝提奧島的日軍一定已經失去了防禦能力。有人判斷:“似乎島上已無生物,部隊靠近海岸,看來只要走上島去就行了。”還有人猜測:“陸戰隊將站著進去,島上活著的日本兵不會超過50人。”

其實不然,設在地堡裏的日軍指揮所、掩體、隱蔽的火炮陣地幾乎都未受到嚴重破壞,大部分日本兵也都安然無恙,他們仍可使用小口徑火炮、機步槍封鎖海灘,對美軍登陸部隊進行射擊。

眼前已不是搶灘登陸,而是極為慘烈的屠殺,礁盤上面的海水由藍色變成了紅色。靠個人力量奇跡般登岸的幸運兒是有的,但只是少數,多數人都沉入了海底或倒在了海灘上。

由於日軍炮火過於猛烈,無論傷者還是死者都無法及時擡運下來。尚未登岸的履帶登陸車如果不想從死傷者身上碾軋過去,就只能退回海中,繞道前進,結果有四輛履帶車沉沒,乘員全部悶死在裏面,剩下的兩輛履帶車也成了日軍火炮的活靶子。

陸戰二師的師長朱利安·史密斯少將聞訊,只得下令暫停第六撥之後的攻擊,以避免出現更多的無謂損失。這意味著,在後續增援重啟之前,已登岸部隊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戰鬥下去。

美軍按登陸海灘的不同位置,分別命名了“紅一灘”“紅二灘”“紅三灘”。在“紅一灘”登陸的陸戰二團三營因處於日軍兩邊側射的夾擊中,多數履帶登陸車中彈後失去機動能力,只有少數勉強抵岸。除此之外,從“紅二灘”登陸的陸戰二團二營,從“紅三灘”登陸的陸戰八團二營皆沖上了灘頭。

已登陸部隊的處境非常危險。作為參加過瓜島戰役的老部隊,陸戰二師對於日本人和日本人的戰術早已不陌生,可是在這座珊瑚島上,他們還得和那支初出茅廬的菜鳥部隊——第27步兵師一樣從頭學起。

一座島嶼的海岸線如果足夠長,守軍就算使出天法,也無法對所有要點做到處處設防,你只要找到一個合適的點,在灘頭站住腳就不會太困難,瓜島和布幹維爾島皆是這樣。貝提奧島不同,這裏的海岸一共只有一英裏半長,經過日軍15個月的打造,幾乎成了銅墻鐵壁。

上岸的部隊只能趴著,一站起來就會成為幾個方向的射擊目標,從而淪為槍下之鬼。大家都知道,如果不趕快組織灘頭防線,日軍只需發動一次大逆襲,就可以在灘頭上將他們殲滅幹凈。

第一、二、三攻擊波的美軍在編制上較為整齊,但四、五、六攻擊波因為損失太大,殘余部隊到達灘頭時都已經潰不成軍,編制亂七八糟。一些下級軍官和老兵便主動擔起責任,把身邊人員組織起來,不管原來是哪個部隊的,一律填入灘頭防線。

真正凝聚成有機的戰鬥整體,是在肖普到來之後。上午10點30分,突擊部隊指揮官、陸戰二團團長肖普上校登岸,在一個占領的日軍據點設立了指揮所。

肖普到一線來指揮作戰也是機緣巧合。他原來在師部擔任作戰科長,正好陸戰二團的原團長在演習中負了傷,於是一個星期前,他便被臨時派到了這個位置。

肖普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幕僚人員,他是正規海軍陸戰隊員出身,有多年帶兵打仗的經驗。另外一個優勢是,陸戰二師擬訂作戰計劃時,他還在師部作戰科主持工作,所以對島上的地形、日軍設防情況,以及陸戰二師的攻擊方案,都有明確認識。可以這麽說,對進攻貝提奧島,全師沒有第二個人會比他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