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武器

登陸部隊上岸前,為壓制岸上的守軍而以火炮抵近射擊,是登陸戰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貝提奧島戰鬥中,首先上岸的是陸戰隊,炮兵後來才進入灘頭陣地,且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事後總結,不是上岸早晚的問題,是當時上了也沒什麽用,原因是珊瑚島的灘頭一般都很狹窄,火炮鋪擺不開。美軍由此形成了一個新的戰術觀念,即凡登陸一座島,必須先占領射程內的另外一座島,讓炮兵在島上放列作戰,這樣就可以對主力攻擊起到很大幫助。

誇賈林環礁有兩大塊主島區域,北面是羅伊—那慕爾島,旁邊正好有兩座小島,於是作為北面登陸部隊的陸戰四師率先搶占了這兩座小島,占領之後即作為炮兵陣地使用。

第二天,也就是2月1日,陸戰四師才對羅伊島發起登陸攻擊。

接受“復蘇行動”的教訓,履帶登陸車在珊瑚島作戰中必不可少,是運送兵員通過礁盤唯一的有效工具,有了它,才不用考慮潮汐的漲落,這次美軍準備了足夠數量的履帶登陸車。

除此之外,陸戰四師還專門配備了指揮登陸作戰的指揮船,船上裝有雷達桅杆,任務是改善岸上和海上的通信聯絡。與此相應,岸上部隊攜帶的無線電收發報機皆為最新研制的產品,具有較好的防水性能。

盡管準備得如此充分周到,但戰場上臨時冒出來的意外情況還是層出不窮。比如,指揮船曾發生通信故障,有些登陸車出發太早,中途燃料用盡走不動了,只好在波濤洶湧的大海裏打轉。又如,陸戰四師是一支剛成立不久的海軍陸戰隊,毫無戰鬥經驗可言,過去他們中僅有少數人看到過珊瑚島,更不用說登上珊瑚島作戰了。

遇到這種與計劃相悖的情況,日本人立刻就會像斷了電一樣,變得不知所措,除了一根筋地往前沖,再不作他想。美國人的反應卻是趕緊隨機應變,積極尋找新的補救辦法和途徑。

美軍登陸羅伊島的過程可以說是勢如破竹。海岸上日軍構築的一切工事,都已被各種不同的火力摧毀,陸戰隊員們上岸時基本未遇抵抗。

日本人完全沒有料到美軍會一下子插入馬紹爾群島的中心。防守誇賈林環礁島的8500名守軍中,大部分都是後方人員,只有2200人受過戰鬥訓練。同時,他們也缺乏反坦克設施和裝置,遇到沖在前面的美軍坦克戰車毫無辦法。

無奈之下,軍官們只能用軍刀叮叮當當地劈砍坦克炮塔,而士兵則握著手雷爬到坦克身上,欲與坦克同歸於盡——當然這是不可能的,“謝爾曼”坦克皮要是這麽薄,就沒法在外面混了。

白天不行,便搞夜襲。然而只要他們一走出隱蔽工事,就被擊斃,幾乎毫無例外。日軍認為美國人一定研制出了什麽秘密武器,能在黑暗中偵察出金屬,於是軍官下令,士兵夜襲時必須摘掉鋼盔,取下刺刀,看到美國佬就來個“群毆”。

可是,不帶金屬的下場還是一樣,仍然被擊斃。其實所謂的“秘密武器”,不過是既集中又準確的美軍炮火而已。

當然,跟美國人打仗很少有特別輕松的時候。既然不能走出工事,日本兵就幹脆不出來了,他們自動分成百十個單人或戰鬥小組,守在工事裏各自為戰。他們習慣了聽從長官的命令,也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和想象力,但他們知道執行一種最簡單的戰術,那就是站在原地直到打死為止。

不怕對手強大,就怕對手無賴。就個體而言,日本兵不僅不愚笨,還很狡猾。有些人會躲在隱秘工事或壕溝裏,任由美軍先頭部隊從上面一躍而過,然後再從背後開槍,或者直接向後續美軍開火,如果能因此多拼掉幾個美國兵,他們就會認為占了非常大的便宜。

對這幫既不肯退又不肯降的家夥,只有一個辦法——用炸藥將他們炸成碎片!

陸戰四師雖然是一支新建部隊,但骨幹力量皆為久經沙場的老兵,且全師經過了正規化的訓練。縱然沒吃過豬肉,也看到過豬跑,因此很快就在戰場上打出了感覺,其推進速度非常快。

羅伊—那慕爾是一座雙頭島,當天,陸戰四師便占領了羅伊島。第二天,重點設防的那慕爾島也被攻克。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羅伊—那慕爾之戰是一次用時最短也最順利的登陸戰。

在羅伊—那慕爾之戰進行的同時,作為南面攻擊部隊的陸軍第七步兵師,向誇賈林環礁的另一主島——誇賈林島發起了進攻。其登陸程序相仿,也是在進攻主島之前,預先占領一些鄰近小島當作炮兵陣地。

登陸同樣出乎意料地順利,12分鐘內已有1200名官兵上岸,一名軍官說:“這簡直像是一次演習!”

步七師是阿留申戰役的主力,在自然條件極為嚴酷的極地戰場打過滾,早已百煉成鋼,算是美國陸軍中的特強部隊了。極地作戰與熱帶作戰相比自然有區別,所以戰前他們又在夏威夷接受了熱帶作戰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