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持行動

1944年9月12日和13日,哈爾西根據尼米茲的部署,出動2400架次飛機深入菲律賓中部轟炸日軍機場,以便為進攻帕勞群島做準備。

在兩天的轟炸行動中,美軍共擊落173架日機,在地面上又摧毀305架,而他們遭遇的抵抗小得令人難以置信,總共只損失了8架飛機和10名飛行員。

這說明菲律賓中部的防禦力量並未得到真正加強,或者是日軍想加強也有心無力了——東條在任時不肯接受佐藤的建議,將馬裏亞納群島和卡羅林群島的兵力轉移至菲律賓,現在遭報了。

哈爾西立刻向尼米茲和華盛頓方面報告:“敵軍縮手縮腳的態度,令人不能置信並且是奇怪的。我們發現菲律賓中部是個防守薄弱、缺乏設施的空殼!”

哈爾西的發現打消了參謀長聯席會議的顧慮,除金格以外,其余成員全都堅定地站到了麥克阿瑟一邊。9月15日,參謀長聯席會議發表了用以指導太平洋戰爭的新戰略——“火槍手第二”計劃。這一計劃除將首先攻占的島嶼由棉蘭老島換成萊特島外,基本上是麥克阿瑟“滑膛槍手”計劃的翻版。

計劃中唯一的變更,也來自於哈爾西的建議。美軍在空襲棉蘭老島時,一架艦載機墜落於萊特島,機上飛行員從當地居民的口中探聽到,島上日軍守備兵力較為薄弱。脫險歸隊後,這名飛行員便把所獲情報送到了哈爾西手中。

不過“火槍手第二”計劃下達得還是晚了一些,麥克阿瑟為攻擊棉蘭老島而實施的莫羅泰島登陸行動,已來不及取消了。

9月15日當天,麥克阿瑟在巡洋艦上觀看了登陸實況——“白楊樹部隊”的2.8萬名官兵迅速沖上莫羅泰島沿岸,連一聲槍響都沒聽到,島上約500名日本兵便逃得沒影了。

美軍成功登陸後兩小時,麥克阿瑟上岸進行巡視,他在岸上停留了三個小時後才返回軍艦。毫無疑問,莫羅泰島戰役是美軍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最容易的一次兩棲作戰。

同一天,尼米茲的部隊按照早已制訂的“僵持行動”,也在帕勞群島最南面的貝裏琉島實施登陸。

在日軍的防禦體系中,帕勞群島一直居於鎖鏈地位,同時它距菲律賓南部較近,中型轟炸機就可以夠得著,堪稱菲律賓的門戶。如果日軍控制帕勞,當美軍進攻菲律賓時,它足以構成一個潛在威脅,而一旦被美軍掌握,也會轉而成為一把正對著日軍據點的手槍。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無論麥克阿瑟的“滑膛槍手”計劃,還是尼米茲本來準備采用的金格計劃,兩條進攻路線裏都沒有少掉帕勞。

貝裏琉島作為帕勞群島中最重要的島嶼,擁有這一地區最主要的機場,理所當然成為占領帕勞的關鍵環節。美軍對貝裏琉島的防守情況也做了了解,通過空中偵察,他們發現島上並沒有什麽險峻的高山,或者其他可怕的障礙物,而從塞班島繳獲的日軍文件,以及其他方面的零碎資料上,可以知道島上日軍數量大約有10000多人。

貝裏琉島是一座面積很小的珊瑚島,最大的長度只有6英裏,最大的寬度也不超過2英裏,簡直可用小如彈丸來形容。有人統計了一下,只要美軍有一個加強師登陸,則平均每個人僅可分攤到2.5平方米的土地,這麽小的一座島,子彈都能打個對穿。凡此種種,都令尼米茲等多數海軍高層相信,在帕勞群島所有具有戰術重要性的島嶼中,貝裏琉島最容易攻克。

戰前哈爾西曾擔心貝裏琉島會變成第二個塔拉瓦,他建議尼米茲索性取消“僵持行動”,把準備參加這一登陸作戰的地面部隊交給麥克阿瑟指揮,用以投入萊特島的登陸作戰。

尼米茲沒有同意,他認為占領貝裏琉島與登陸萊特島沒有矛盾,貝裏琉島可以用來作為進攻萊特島的補給站。再者,貝裏琉島距關島不遠,一旦落入美軍手中,就“蛙跳戰術”的整體效果而言,便封住了馬裏亞納至加羅林包圍圈的最後一個缺口。

登陸貝裏琉島的主力為第三兩棲軍所屬的陸戰一師。陸戰一師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首席王牌,鼎鼎大名的“瓜島屠夫”。兵員有1.7萬,加上軍直屬部隊,共達2.8萬人,無論素質還是數量,都被認為遠遠超過了島上守軍。

按照“僵持行動”的時間表,陸戰一師只需兩天便足可拿下整個貝裏琉島,現任師長魯普特斯少將還算保守,加了兩天,變成了四天,並且預計:“這將是一次短暫的行動,一場‘激烈’的速戰。”

大家全都躊躇滿志,誰也沒有料到,“僵持”這個倒黴名稱居然暗合了整個過程,之後的貝裏琉島戰役由速戰速決變成了久拖不決,別說四天,在四周甚至比這更長的時間內都沒能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