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戰爭的性質(第2/7頁)

要讓敵人屈從我方的意志,就得讓敵人的處境比我方的更為不利,起碼這種不利從表面上看起來是長久的,否則敵人就會等待時機反抗。

所以,持續進行的軍事活動所產生的處境上的任何變化必須對敵人更加不利,至少在理論上必須如此。

作戰一方可能因陷入最為不利的困境而完全無力抵抗。所以,倘若想要以戰爭威逼敵人服從我方的意志,那麽我方就得讓敵人要麽真正地無力抵抗,要麽陷入無力抵抗的困境。

由此可知,不管說法如何,解除敵人武裝或擊垮敵人,肯定始終是戰爭行為的目標。

戰爭並非活的力量對死的物質的行動,而是兩股有生的力量之間的較量,因為一方絕對的忍受就無法演變為戰爭。這樣,我們上面所談的戰爭行為之最高目標,便是雙方必須要考慮的。這又是一種相互作用。

在敵人被擊垮之前,我們不能不擔心自己會被敵人擊垮,因此,我們不再是自己的主宰,而要像敵人那樣行動,正如同敵人也要像我們這樣行動一樣。這是第二種相互作用,它造成第二種極端。

五、最大限度地使用力量

想要擊垮敵人,我們就必須以敵人的抵抗力作為判斷來決定自己所使用力量的多寡。敵人的抵抗力是兩個不可分割的因數(現有手段的多寡和意志力的強弱)的乘積。

現有手段的多寡是可以確定的,因為它有數量作為根據(盡管不完全如此),可意志力的強弱卻難以確定,只能從戰爭動機的強弱做大略的估計。

如果我們能以此大體上估算出敵人的抵抗力,那麽就能決定自己該使用多大力量,或者加強力量以造成優勢,或者在力所不及的處境下,盡量加強自己的力量。不過,敵人也會這麽做。

這又是一個相互間的競爭,從純概念上來說,它又必然導致極端。這就是我們遇到的第三種相互作用和第三種極端。

六、在現實中的修正

在純概念的抽象領域裏,思考活動在抵達極端之前是絕不會停止的,原因在於思考的對象是一個極端的東西。它是一場自行其是的,除了服從本身內在的規律外,不受其他規律約束的那些力量的沖突。

因此,倘若我們想在戰爭的純概念中為提出的目標和使用的手段找到一個絕對點,就會走向極端,陷入概念遊戲之中。如果堅持這種追求絕對的態度,無視一切困難,並要按照嚴格的邏輯公式,認為要隨時做好應付各種極端,並最大限度地使用力量,那麽這種做法無異於紙上談兵,毫無現實價值。

就算使用力量的最大限度的絕對值容易求出,但我們依舊要承認,人的感情難以受這種邏輯幻想的支配。如果接受了,那麽在某些情況下會浪費己方的力量,與治國之道的其他方面產生沖突,並會導致己方要求意志力發揮到同既定的政治目的不相符的程度。可是,這種要求因為人的意志從來都不是靠玩弄邏輯獲得力量的,所以它無法實現。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從現實出發,那麽一切就不一樣了。在抽象世界裏,一切都是完美無瑕的,我們肯定會認為作戰雙方不但追求盡善盡美,而且正趨於完善。可是,現實生活中是這樣的嗎?只有在以下的情況下才會這樣:

(1)戰爭是突然發生的、與以前的國家生活沒有絲毫聯系、完全孤立的行為;

(2)戰爭是唯一的一次決戰或若幹個同時進行的決戰;

(3)戰爭的結局是絕對的,戰後政治形勢的估計對戰爭的影響微乎其微。

七、戰爭絕不是孤立的行為

關於上述第一點,我們認為,對敵對雙方來說,另一方都不是抽象的,包括在抵抗力中不依賴外界事物的意志也不是抽象的。意志不是完全不可知,它的今天預示著它的明天。戰爭不是突然間爆發的事情,其擴大也不會是轉眼間的。

所以,作戰中的任何一方可以以對方的情況和它正在做的事情為判斷依據,而不以對方(嚴格地說)應該是什麽樣的、應該做什麽為判斷依據。人是有缺陷的,無法做到盡善盡美,這種敵我雙方都存在缺陷剛好成為一種緩和因素。

八、戰爭不是短促的一擊

關於上述第二點,我們認為,如果在戰爭中只有一次決戰或者若幹個同時進行的決戰,那麽為決戰進行的一切準備自然而然會導致極端。因為準備過程中的任何一點不足,在將來都無法挽回。此外,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最多只能以我們所知道的敵人的準備情況作為衡量這種準備的根據,而其余一切都是抽象的。

不過,倘若戰爭的結局是一連串連續的行動的結果,那麽前一行動及一切現象則可作為衡量下一行動的標尺。這樣,現實世界就取代抽象概念,從而緩和向極端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