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抵抗的方法(第5/6頁)

由此可見,如果戰略計謀未能不遺余力地以優勢兵力在戰鬥中壓垮拿破侖,而是沉迷於玩弄比較精巧的計謀,那麽它的下場將像蜘蛛網那樣被輕而易舉地撕破。所以,試圖采用普魯士軍隊在七年戰爭中所使用的對付道恩及其軍隊的方法來對付拿破侖及他的軍隊是愚蠢之舉。為什麽呢?

因為拿破侖本人深知,所有一切全部取決於戰術成果並確信自己可以獲得戰術成果,但道恩卻不是如此。所以,我們認為,任何戰略計謀都只能以戰術成果為基礎,無論是采取流血戰爭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還是通過不流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戰術成果都是決定勝負的真正的本質原因。也只有對勝負抱有信心的時候,我們才能夠期望從戰略計謀的本身獲得利益。

概覽戰爭史,我們不難發現,在許多戰局中,進攻方在還未進行流血決戰的情況下選擇了放棄進攻的打算,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講,戰略計謀發揮了十分大的作用。或許這會讓人這樣認為,這些戰略計謀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力量,並且在進攻方未能在戰術成果方面占有明顯的決定性優勢時,戰略計謀大多能夠單獨解決問題。

對此,我們要說,就算上面所說的現象的原因存在於戰場上,換句話說,它屬於戰爭本身的現象,這一觀點也是錯誤的。因為眾多進攻沒能發揮作用的原因在於戰爭中較高的關系,即存在於戰爭的政治關系之中。

產生戰爭因此也形成戰爭的基礎的總的關系也決定著戰爭的特點,關於這點我們會在後面專門探討。在這裏,我們只要知道,這些總的關系會讓絕大多數戰爭變成半真半假的戰爭。在這樣的戰爭中,原來的敵對情感會因為要迂回曲折地通過諸多的關系而變成只能起到微弱作用的因素,這點在進攻方那裏表現得尤為明顯、突出。

所以,只要增加一點壓力,軟弱無力的進攻便會自動停止,這不足為怪。因為,應對一個被種種疑慮和壓力削弱的決心,往往只需擺出點抵抗的樣子就足以讓進攻方放棄進攻。

因此,防禦方常常可以通過不流血的方式獲得成功,而不是緣於他有固若金湯的陣地,也不是因為橫貫在戰區的山脈和穿過戰區的大江和大河讓人懼怕,更不是戰鬥組合真能很容易地瓦解敵人用以攻擊他的力量,原因不在於此,真正的原因在於進攻方意志薄弱、躊躇不前。

我們能夠且必須考慮上述的這些抵抗力量,但同時也要注意,必須對它們的作用有一個恰當的認識,而不應將這裏所談的其他事物的作用全部歸到它們的身上。在這裏,我們要強調,如果批判者不能站在正確的立足點上進行批評,那麽戰爭史中有關這方面的闡述將不具備客觀性和真實性。

我們現在要談論一下許多沒有采用流血方式進行的失敗的進攻戰局通常是什麽樣的。進攻方的軍隊入侵他國,迫使敵軍後撤一段距離,但是進攻方卻對一次決定性會戰猶豫不決,於是進攻方在敵軍面前停了下來,好像進攻方已經完成了占領的目的,除了掩護已占領的地區之外,進攻方已經沒有什麽別的任務了。至於會戰,則似乎是防禦方的事情。如此一來,進攻方似乎每天都在等待決戰。

其實,這都是借口,進攻方的統帥拿著這樣的借口欺騙部下、宮廷、世界,甚至他本人。事實上,他停滯不前的原因在於他發現敵人實力太強大。

當然,我們這裏所說的情況並不是這樣的情況:進攻方放棄進攻的打算是因為他無法利用已經獲得的勝利,而是因為他在進攻路程的終點已然沒有足夠的力量來發起新的進攻。這樣的情況是以一次成功的進攻,即真正的占領為前提的。但是,我們在這裏要談的不是這樣的情況,而是進攻方還沒有達到預定的占領目的就停頓不前的情況。

這時,進攻方采取了等待,以期將來利用有利的戰機發動進攻,但遺憾的是,這樣的情況幾乎不會出現。因為預定的進攻已經證明,最近的將來並不比現在有更大的希望。所以,它也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倘若該行動和常見的那樣,是和同時進行的其他行動緊密相連,那麽,這支軍隊就會將屬於自己的,但卻不願意自己承擔的責任轉嫁到其他軍隊身上,他們往往會說自己因為支援不力或協同不夠而無法發動進攻,他們還會以各種無法克服的困難和各種微妙關系來為自己辯護。

於是,進攻方的力量就在這種無所作為之中被白白消耗掉,而防禦方則獲得了十分寶貴的時間。隨著惡劣天氣的臨近,進攻方便會退回到自己所屬的戰區過冬,進攻隨之結束。

戰爭史將這一切都記錄了下來,虛假的借口掩蓋了進攻方未能取得成果的最簡單的也是最真實的原因——害怕敵人的軍事力量。如果批判者想研究這樣的戰局,那麽他就會陷入諸多相互矛盾的原因之中而得不出讓人信服的結論,因為這些原因是毫無根據的,而人們也沒有深入研究事情的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