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爭的內在聯系(第6/7頁)

如果說,法國大革命所展現出來的威力尚未讓人們充分感覺到,且尚未被人們完全認識到;如果說革命將領沒有不顧一切地向最後的目標挺進,沒有摧毀歐洲的專制王朝;如果說德意志的軍隊可能阻擋這股洪流,那麽,所有這些情況也都是法國人進行鬥爭的藝術不完善所引起的。

這種不完善首先表現在普通的士兵身上,隨後表現在將軍們身上,最後則表現在政府身上。

不過,這一切在拿破侖時代得到改善。當時,拿破侖統率這支以人民群眾為基礎的軍隊南征北戰,踏遍歐洲,粉碎一切抵抗。他在所有舊式軍隊面前絲毫沒有產生過猶豫。

不過,拿破侖的利劍驚醒了歐洲各國。在西班牙,戰爭成了人民的事情;在奧地利,政府首先做的事情是費盡心思搞動員,組織了預備隊和後備軍,結果奧地利人接近了預定的目標,他們所做的事情遠比此前政府所認為可能做到的事情還要多;1812年,俄國也做了動員,它憑借幅員遼闊的條件讓準備較遲的戰爭行動也產生效果,並且獲得輝煌的戰績;在德意志普魯士,政府將戰爭變成人民的事情,在人口幾乎減半且沒有金錢與貸款的情況下,使得兵力達到了1806年時的兩倍;德意志其余各邦也先後這樣做。如此一來,假如我們將參加戰爭的和損失了的人員都考慮在內,那麽德意志和俄國在1813年及1814年兩次戰局中對法國作戰中使用了100萬人左右的兵力。

在這種情況下,作戰的威力也比以前提高了。盡管這種威力還沒法跟法軍的水平相提並論。但是,總的來說,戰局已經不再是傳統式的戰局,而是按照新的作戰方式進行。8個月後,法國不得不第一次低頭,而拿破侖則被捆縛著倒在地上。

自從拿破侖出現以後,戰爭就發生了變化,它先是在作戰的一方,後在另一方,變成了全體人民的事情。於是,戰爭便非常接近於它真正的性質,接近其絕對完善的形態。

在戰爭中使用的手段已然沒有明顯的限制,因為這種限制早已被政府及其臣民的幹勁和熱情湮沒。由於手段的增多,作戰所獲得的成果的範圍可能擴大,再加上群眾強烈的感情,作戰威力便異乎尋常地提高。如此一來,擊垮敵人便成為軍事行動的目標。只有敵人被打垮時,人們才認為可以鳴金收兵,並根據政治目的進行談判。

於是,戰爭各要素從墨守成規的桎梏中解脫出來,進而爆發出全部自然的力量。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各國人民紛紛參與了戰爭這一重大的國家事務,而人民群眾參加戰爭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法國革命在歐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次,法國人的軍事行動威脅到各國人民的安全。

上述情況是否會永遠存在?未來歐洲的一切戰爭是否都是全民戰爭,因此只是因為各國民眾的重大利益才會發動戰爭?或者,政府是否將會逐漸脫離人民?

上述這些問題難以斷定,我們在此不敢輕易下結論。不過,我們敢這樣說,上述那些限制只在人們對某種可能性還未意識到的時候才出現。一旦這些限制被打破,那麽它們便難以恢復,至少在重大的利益關系發生時,雙方的敵對情緒要以今天的方式來解決。

我們對歷史的考察就到這裏。我們要說明的是,進行這種考察的目的並非想急急忙忙地為每個時代的戰爭規定一些作戰原則,而是想指出,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戰爭,每個時代的戰爭都有其特有的限制條件和範圍。所以,這個世界到處有人拿著哲學原理來研究戰爭力量,可是每個時代依舊存留著它自己的戰爭理論。

由此可見,在判斷每個時代所發生的事件時,一定要顧及每個時代的特點。只有我們不將主要精力放在瑣碎的細節上,而是花時間和精力於大事件,深入了解每個時代的特點和人,才有可能對當時的統帥作出正確的了解與評價。

不過,因為國家和軍隊的特殊條件所限制的那些作戰方法,依舊帶有某種比較具有普遍性的東西,甚至是某種完全具有普遍性的東西,這些是理論首先要研究的對象。

戰爭已獲得了絕對的形態,它含有的普遍適用的與必要的東西是最多的。不過,戰爭一旦突破限制就很難被緊緊地束縛住,未來的戰爭或許不會都具備這種規模巨大的特性。

所以,如果理論單純地研究絕對戰爭,那麽它便會將戰爭性質由外來影響而引發變化的情況排斥在外,或者將這些情況當成錯誤而大加撻伐。這不是理論的目的。因為理論研究的是現實情況中的戰爭學說,而非想象中的戰爭學說。所以,理論在考察、區別與整理各種事物時,一定要衡量引發戰爭的情況的多樣性。所以,理論在明確戰爭的大致輪廓時,就要將時代及當時情況的要求納入考察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