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從歷史上解釋國防經濟學之基本原則(第2/2頁)

活動分子即主權階級的性格,就是根本與智識分子相反,他的長處:(1)是肯負責任,但是容易流為武斷。(2)能切事實,但是容易流為投機,武斷則不能集眾人之長,投機則不能定久長之計,這兩件事於近代式國家發展是不相宜的。

智識分子道德上也有他的特長:(1)他能自持廉潔;(2)能愛護後進。惟其自持廉潔,對於物質的欲望較淡,精神上有自己娛樂之處,所以當君國危難的時候,犧牲區區生命,不算一回事。歷代殉國諸人的真精神,我以為根據於此而來的。唯其愛護後進,故傳授學徒,著書立說,使幾千年的歷史有繼續不斷的成績。王夫之、顧亭林於國亡家破之後,猶拼命著書,所謂“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養成了華族悠長的氣概。

漢高祖自己說,“我所以得天下之故,有三不如”,這是三千年歷史上成敗之標準,就是主權階級(即活動分子)與智識分子合作,則其事業成,不合作則其事業敗,所以中國治世時代,必以聖君賢相並稱,乃至做壞事也必須土豪劣紳互相勾結,這中間出身於智識階級,而肯負責任能切事實的人,只有諸葛亮、王安石、張江陵(張居正)、曾國藩諸人,在三千年中占極少數。

秦漢以後,政權武力智識分裂了(從前集中於貴族階級),所以政治上有不斷的競爭,而華族就漸趨於衰弱,但是我華族在這種壓迫之下(竭力奮鬥繼續了三千年),還做一件驚人的大事,就是對於物的工作,就其奮鬥的精神言,似乎蒸汽機關的發明,未必算這麽一回大事,從造紙、印刷、陶瓷、漆、建築、雕刻,乃至水車、機織,件件有獨到的發明,不過為智識階級所瞧不起,故不能有文字的記載,而學術的積聚性不能發揚罷了。

近五十年來,社會受環境之影響,發生了大變化,但其政治的演進可以分作幾步說,第一步是智識與武力的合作(一丶智識分子投身為軍人,二、軍人入學取得智識,三、社會中智識分子與活動分子的合作)。這中間的聚散成敗,有事實的證明,不必詳述;第二步,當然是政權、武力、智識的一致,但應當切實注意者,就是智識分子還是不能切實地統制物質,所以民族的生活上根本發生了問題,而其所以不能統制物質的原因,也仍是因不負責任不切事實的兩大弱點而來。

從顧顏的樸學精神,曾胡的負責態度,或許可以在酵素電管中,加入一點新生命罷。但是新式的社會,更有一樣要素名曰“組織”的,這組織兩字的意義,就是說一件事,不是一個人、一個機關負責任,而是各最小單位(個人)各負各的特別責任,而運用上得到一種互助的成功,這就是新經濟的要點,也就是國防的元素。我們還有一句俗話“行行生意出狀元”,這是中產階級的反抗呼聲,也就是將來物質建設的基礎。我們現在可以說有強兵而國不富者矣,未有富國而兵不強者也。

說一句牢騷的話,商店的學生,工匠的藝徒,要是夜間能讀上一點鐘的書(就是在實際的事物中過生活的人而能攫取知識),恐怕倒可以負起復興民族的責任,而每天坐汽車包車,在中大學上六時以上的功課的,恐怕將來只能做學理上的教授罷了。


[1] 即瓦特——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