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從歐洲歷史上解釋

近時許多人喜用“東方文化”“西方文化”等名詞,我根本有些懷疑。“文化”二字上面,是不是應當加上一個籠統的方向形容詞?印度文化在漢唐時代根本是西方的,現在用什麽理由把他歸入東方範圍以內?而在歐洲看來,希臘的文化才是東方文化呢!新渡戶博士說,“土耳其強盛了才把東西隔斷,從前根本沒有這一回事。”這話是對的,但是各時代各區域的生活基調有許多不同卻是事實;我說:這個生活基調,才是文化的根本。

“有無相通,供求相應”,這是商業精神,即商業生活的一種基調;“自給自足,無求於人”,這是農業精神,即農業生活的一種基調。這兩種生活基調根本不同,所以影響到思想、制度、習慣(總言之為文化),處處成一對立的狀態,但是實際生活上農人免不了交易,商人也得注意原料,所以農商之間既有調和,又有沖突,結果更有演變。我用這一個基本觀念來看歐洲的歷史,自覺另有一種色彩;並且用此來解釋現在所謂“全般歐化”“中國本位”的論爭也覺得比較妥當。如今且將農業、商業兩種生活的不同方面來對照一下:

注:表格根據原文整理。

大家都知道海岸線的綿長,是希臘文明一個決定的因素。海岸有何用處?又知道羅馬是一個半島,何以半島能發展文明?這就是海,就是交通,就是便於運輸貨物的水的交通。所以希臘人當他進化到了農業生活,他的生產品立刻可以向外推銷,而國外許多新鮮事物,時時來刺激他的生活,偉大的希臘文明就從此產生了。可是即使就希臘本身論,已有雅典斯巴達之分,雅典重商重海,斯巴達重農重陸。羅馬大帝國繼承希臘文明,在農商的調和上比希臘進一步;他靠海的財源文化來發達陸上,所以船果然發達,車亦有進步。他的馳道從歐洲大陸築起,一直通到君士坦丁海岸形勝的地方。

如果說文明一定有征服野蠻的力量,那麽希羅的文明就不應中斷?如果有了文明還是要中斷,那麽要文明幹嘛?咳,話不是這樣說的,文明是好的,但是要顧慮文明本身自己出毛病!

商業文化靠的是交通工具,希臘時代的工具只有帆船,只有馬車,他的能耐只限於地中海一帶,他的市場有一定的限制,經不起幾百年的有無相通,通到了沒有再通的余地,他的文化自然的是停滯了、衰頹了,已經有錢的人安於逸樂,沒有錢的人無法發展,日耳曼的蠻族起來了。

近代的人稱中古時代為黑暗時代,這真是商人的瞎說。中古時代有很高尚的文化,不過是農業的罷了。德國人現在很了解此意,所以將拿能堡[1]做了國社黨[2]集會的中心。這件事,教授們切不可小看他,他得了現在新文明的曙光了。

農業文化講區劃,所以有封建制度,重家庭所以講愛,靠天所以信宗教,講氣節所以有武士道(純粹的商人只是要錢,所以猶太人為人排斥),講公道所以有基爾特的組織,不過說他黑暗可也有一個理由:就是知(智識)與行(實行)分離了,智識給教士包辦了,中古教會也用了不少的愚民政策,就實際生活言,在當時打仗同種田,實在不需要識字念書,自給自足,老死不相往來。不比商人,他需要交通,需要文字,時時看見新鮮東西要用腦筋,我敢斷定中古時代的武士同農民根本不識字(拉丁文)。

封建時代,商業退化了,休養了幾百年,從新再起,起因就在於宗教政治運動時的十字軍東征。十字軍到處設兵站,要運轉貨物,商人擡頭了,各地的所謂自由市出來了,東方希臘的東西又為人所注意,於是新文明又發動了,即所謂文藝復興,從農業文化又一轉到商業文化。

無巧不成話。這時候一個哥倫布發見了美洲,替商人找到一個新市場,替歐洲人找到了一個發洋財的機會。接二連三的,印度、亞洲等新市場陸續發見。而在航海術進展了三百年之後,才有一個瓦特發明了蒸汽機關,歐洲人真是笨。

蒸汽機關中古時代未必沒有人想到,可是農人根本用不著,也沒有能力集中資本來建設運用,天造地設地讓商人來改革他的交通工具,現在算來不到一百五十年就讓歐洲商人把世界占盡了。

五百年來的商業,可以說發展得如火如荼,所以市府的勢力一天一天地擴大了,漸漸成功了近代式的國家。契約性質的憲法,個人主義的自由,做了新國家的兩條柱礎,而科學發達竟是如虎添翼地替商人確定了萬世一系的主權。因為這種文化時間太長久了,範圍太擴大了,許多學者多以他作為天經地義,而中古時代的老朽,當然給人家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