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李德的痛苦

在通道臨時中央負責人會議上,決定轉向貴州時,博古和周恩來都看清了李德臉上讓人難以想象的變化。他面色青灰,蒙著一層悲苦的暗雲。暴皮開裂的雙唇,顫動著,抖索著,歪曲著,飽蘊著一派怒意,臉色嚴肅,近於陰森,兩只眼眶塌陷下去,藍色的眼睛散射出一種恨意。

進軍路線的改變,給李德夢寐以求的與二、六軍團會合的戰略以毀滅性的打擊。他懷著痛苦的心情憤然離開會場。他隱約地意識到命運的作梗與嘲弄。世上許多事情,並不是單憑毅力與意志就能強求其成的。他的心情處於極端復雜的狀態,泛起一縷不可名狀的空虛和沮喪。

他明白,他的指揮權力在湘江之戰以後,產生了根本的動搖。在三十九年之後,他在《中國紀事》中記載了這次會議,盡管不夠準確,卻可以大致反映此次會議的部分情況:

毛澤東又粗暴地拒絕了這個建議,堅持繼續向西進軍,進入貴州內地,這次他不僅得到了洛甫、王稼祥的支持,而且還得到了當時就準備轉向“中央三人小組”一邊的周恩來的支持。因此,毛的建議被通過了。他乘此機會以談話的方式第一次表達了他的想法,即應該放棄長江以南同二、六軍團會合一起建立蘇區的意圖,向四川進軍,去和四軍團(系指紅四方面軍)會師。

這裏,李德記錯了。毛澤東提議的是向貴州進軍,而不是向四川開進。是在川黔邊建立根據地,而不是去與四方面軍會合。

李德的激動是可以理解的:他作為一個國際顧問,終究是個客人,他無須在異國他鄉爭權奪利,他在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後,總是要走的。那麽,他要在他的任期內,盡他的聰明才智和不懈努力,奉獻給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除了他希望用他的心血汗水所換來的貢獻之外,還有什麽可求呢?當然,他希望榮譽、威望和尊嚴,這些都是伴隨著成就才能得到的!

李德,三十二歲被派往一個泱泱大國當軍事顧問絕不是無能之輩。當他接受來中國的使命時,他曾對自己的能力發生過心虛膽怯式的忐忑不安,信心不足。這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往往妨礙藝術家和軍事統帥的能力發揮。可是,當他被博古完全委以重任,並在共產國際代表的頭銜下獲得紅軍指戰員對他的尊重與服從的時候,他對自己的力量深信無疑了!

這種頑強的自信,自然帶來正反兩面的效果:他可以充分發揮他的指揮藝術;同時對別人如何想、如何評論他全不放在眼裏。

自以為是,這是一般人常犯的錯誤,但被這種錯誤葬送的不僅是常人,而且有許多偉大的人物。他總覺得自己是對的,把一切挫折看成了客觀原因。李德原來想幹得比任何一個國際顧問更為出色的呀!一個心胸不太狹隘的民族,本來不應過分責備那些到自己家中真誠“幫廚”而又把飯菜燒煳的客人。

但是,李德也應該想想,他忘記了原本不該忘記的事情:他在一個陌生的民族,一個陌生的國家,一個陌生的軍隊裏,瞎指揮是危險的!想獲取榮譽,得到的可能是恥辱。

他那沸騰的日耳曼人的熱血,浸透了失意的悲涼,痛苦噬著他的心!他的思緒經過了一個逆向轉變之後,卻轉不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