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統帥(第4/6頁)

在下達戰略展開指令時,統帥的處境並不一定都是好的。動員和戰略展開這兩項任務是緊密交錯的,安排和計劃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至少一年)。如果統帥剛好在這一年就職,那麽他就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前任所制定的戰略展開指令的影響,因為別人制定的戰略展開指令未必與他的觀點一致。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勉為其難,接受前任所采取的各項措施。但是,對統帥來說,極為重要的一點是,只要有一絲可能,統帥就要按照自己的意志來實施戰略展開指令,絕對不能“按前任的意志工作”。

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最後一任總參謀長毛奇將軍的行動,就是最好的反面例證。在戰略展開問題上,他和施利芬將軍各執己見,針鋒相對,誰也不服誰,但是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卻始終未能擺脫施利芬將軍思想的影響,雖然他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修改了前任的戰略展開計劃。所以,“人貴自立”這句格言用在統帥身上,比用在任何人身上都更為恰當。

陸戰中,統帥要在尋求決戰的地點親自指揮部隊,至於次要任務,比如牽制敵人兵力投入決戰,則可以另外委派一名司令官前去執行任務。

世界大戰中,德軍最高統帥部因為最高統帥是留在柏林還是在西線和東線各任命一位司令官的問題爭吵不休。我認為,這種爭吵毫無意義,在當時我就持反對意見,我認為統帥應當將決斷權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裏。

他的職責就注定了他的職權不應當受到任何削弱,也注定了在他和負責決戰任務的軍隊之間設立一個中間機構是多余的。因為,他的獨斷獨行是神聖的,不允許任何人妨礙他。

任何中間機構必然會影響,甚至阻礙統帥意志的徹底貫徹。統帥的職責是多方面的,他不但要消滅敵人的陸軍部隊,還要關注其他戰場,比如海戰。此外,他還要考慮數不清的問題,並要作出決定(這些都是總體戰對統帥所提出的要求)。

而這一切都是統帥的地位所決定的,任何人都無法改變。

由於通信器材有助於總體戰的統帥了解敵人的情況和我方情況,所以,它可以作為一種全新的方式影響作戰的進行。不過,我們也要看到,我方統帥能借助通信器材了解情況,敵方統帥也能夠做到這點。所以,一定要動用強大兵力盡快落實我方的措施,並排除萬難掃除我方內部的一切障礙。要知道,敵人給我們設置的障礙已經夠多了!

在世界大戰中,我的主要工作雖然是參謀,但是我卻有幸參加羅馬尼亞、意大利和加裏西亞的作戰。在指揮西線德軍的防禦戰和進攻中,我鼓勵將士們奮勇殺敵,我對我的職位充滿責任感,我憑借我的能力和作戰經驗(在這一點上,指揮局部戰鬥的指揮官則無法與我相比)努力工作。

我在工作中,經常收到有關前方抱怨的消息,但是只要不對其他地段的作戰產生影響,我就只能視而不見,不給前方將士派去援軍。這個決定對我來說如千斤重負。但是,為了我軍能夠在其他地段獲取勝利,我只能承受這巨大的精神負擔。

現在,集團軍群和集團軍司令部都在統帥的絕對領導之下,統帥可以直接對他們發號施令,對以往只能下達有限命令的單位,統帥也可以提出相關要求。和世界大戰時期相比,這明顯進步了很多。

同樣地,集團軍群或集團軍司令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對各自的下屬提出要求。只有這樣,行動才能夠統一,才不至於出現不正常的現象。比如,1914年8月,自以為是的下級竟然危及和延遲上級意志的落實,結果上下級經常發生沖突。又如,德軍最高統帥部把決斷權交給集團軍司令部,卻又下達一些含糊不清的命令和指令,結果造成第6集團軍在洛林的行動和第1、2集團軍於1914年9月9日的行動失利,對此,德軍最高統帥部要承擔責任。

正如統帥要求下級服從一樣,集團軍群則要求上級發布明確的命令。如果下級認為上級的命令無法執行,那麽他們至少要利用通信器材向上級詢問情況。這好像給人這樣的印象:我在提倡下級鬧獨立。其實,這不是我的意思,我的本意是說作戰需要統一性。

根據作戰經驗,我認為軍隊必須要有嚴格的上下級關系。下級的自主性必須在這種嚴格的上下級關系下發揮。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統帥的意志才能得以貫徹[4]。

在統帥認為不適合對作戰直接下達指令的地方,可以只提出他的基本思想,留待有關的下級指揮官去實施。但是,他一定要密切關注行動的實施,因為他依舊是最高負責人。在整個戰爭中,統帥都是最高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