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基礎與原理(三)(第2/8頁)

切薩皮克灣和紐約是美國大西洋海岸的兩個主要天然補給基地,也是美國主要兵工廠的所在地,它們是戰鬥失利可以撤退的港口,所以應該在此囤積各種物資。因為它們既可戰又可守,因此必須對其重點設防,而在大西洋海岸線上的其他港口,如波士頓、費城、查爾斯頓等地,可以充當臨時進行補給和準備的港口,對它們的防衛參照商港防衛的標準即可。為了節省物資和經費,除必須外,已無須再增加要塞了。這點和查理大公不謀而合,他認為對於陸地邊境,只要有一個一級要塞和一個二級要塞就可以了,這也適用於海上要塞的設置。可以看出,紐約的優勢較諾福克更為突出,又可將納拉甘西特灣納入其防禦計劃內,它實際上擁有三個入口。

海參崴和旅順口以及橫亙之間的朝鮮半島,就其位置,恰如美國大西洋同墨西哥灣之間的佛羅裏達半島一樣,或者是舊金山與諾福克,以及俄國波羅的海同遠東諸港。這些港口之間交通因為有陸地突出於其間而變得更加困難。這塊陸地不僅增大兩地的距離,還形成了一個明顯的戰略位置,這些戰略位置即朝鮮半島尖端、佛羅裏達半島尖端。當確定逃敵必定經過此處時,就可集中兵力在此待機。這些海角正如突出部一樣危險。有個特例是長島,紐約港的凹入部分恰恰可由長島隱蔽。這樣便於防禦艦隊在出航前集中並迷惑敵人,使其無法確定該堵截哪一個出口。

一條海岸邊境上的設防港口,都是作戰基地的組成部分,作戰基地本身就可以被稱為戰略線。必須在這些港口之間采取措施,確保此處交通安全而迅速,分散是為了迅速準備,而集中則是為了實施作戰。

海上戰略線的港口之間需要有安全而迅速的交通,以便在關鍵時刻集中兵力。這是完全符合我之前所提到的陸上作戰基地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以保證部隊和補給能自由調動和運輸。萊茵河就是一個例證,歷史上法國一旦入侵德國,就總是在萊茵河西側集結,法國部隊總能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在萊茵河後調動分散的部隊前往預定的位置集中。萊茵河就像遮住德國人眼睛的帷幕。若在長島東端設防,它也能為艦隊提供類似的掩護。若紐約港的設防計劃將納拉甘西特灣納入其中,則長島更是應該居於中央。

然而,這個條件對於艦隊並不怎麽實用。艦隊從一個港口駛往另一個港口,通常是從基地的正面通過,或者直接循岸行進。沿內線航行,確實是一個誘人的設想,艦船可以從基地後邊從一個港口航抵另一個港口,如同在一個受掩蔽港口的兩個入口之間航行,而不用擔心受到攻擊。這只是理想而已。

這種內線航行其實便於輕型艦船發揮功效,以魚雷艇和潛艇最為合適,它們可以迫使敵人不敢貿然集中和出擊,從而在外海開辟一道安全、暢通的水道。在旅順口,日本人吸取教訓,小心翼翼地把戰列艦停在遠處防止水下攻擊,就是擔心俄國人使用魚雷艦和小分隊開辟水道。

沿岸的淺水區可以為魚雷艇的活動提供方便。尚德盧爾群島和一些淺水區連貫形成的島鏈,為小型潛水艇建立起了從渡口到莫比爾的連貫航道。古巴的部分海岸也具備類似的特點。如果密西西比和莫比爾是美國在墨西哥灣的兩個戰略據點,那麽當海域被敵人控制無法沿直線航行的情況下,連接這兩處據點的海岸線在魚雷艇的保護下,便會成為一條相當安全的戰略交通線。因為莫比爾靠近彭薩科拉,這條線可能延伸到彭薩科拉。

日俄戰爭中的一些情況尤其發人深省。俄國艦隊分別位於旅順口和海參崴,可能是因為俄國人對形勢的錯誤估計所致。但8月10日交戰後,俄國艦隊依然如此部署,大部分艦船返回旅順口,一艘戰列艦駛往膠州灣。日本海海戰後,俄國艦船四處潰散。這種潰散,是日本獲得勝利的象征,正如在陸上一樣,潰逃後邊總是跟著勝利,勝利者乘勝追擊,散亂的敵人土崩瓦解。

如何將一直分散的艦隊重新集結,或是使一艘失散的艦船安全歸隊的問題,是值得我們去挖掘的問題。即使條件艱難,也不能認為這無法達到而放棄努力。只要努力排除那些導致無法成功的因素,就往往能獲得成功。當一艘艦艇或者一支小分隊駛往另一個港口和主力艦隊會合時,可在夜間集結一些魚雷艇行進,因為夜色可以提供掩護。這種航行,如果能熟悉當地實際條件,再加上時機選擇恰當,成功的可能性很大。當然,他們還是要冒風險的,沒有冒險就不是戰爭了。就我所掌握的實例,已經證實像魚雷艇這類的小艇大多數時候能比較容易地沿著受海外敵人兵力威脅的本國海岸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