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基礎與原理(三)(第4/8頁)

一個國家因占領著遙遠的海洋區域和海軍基地,可能會有力量虛弱難以顧及所有區域之感,海外屬地也有這樣的感受。一個國家前哨和基地都靠近本土又不太分散,它所控制的屬地就會比較安全。前者往往被迫在海上采取防禦作戰。因為采取防禦,它在主動性上就失去了優勢,而主動性是進攻的特征。英帝國聯邦的主要軍事問題來源於此,數年來,英帝國一直因此而焦慮。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加拿大均為聯合王國的自治領地,它們猶如當日的梅諾卡島和馬耳他一樣,自己是無法獨自在海上戰勝大不列顛的若幹可能敵人的。如果獨立,它們就必須各自依靠自身的資源來對付這些敵人。如果敵人想要永久性占領它們,必定付出巨大代價,還不一定能成功,而強迫其割讓一個港口或地區,或者以媾和為誘餌換取商業或海軍特權,卻是有可能的。

大不列顛和法國圍攻塞瓦斯托波爾,是因為圍攻這裏可以使俄國在交通方面陷入不利境地。俄國防守這個遠離國家實力中心的海上要塞,困難程度堪與日俄戰爭中的旅順口相比。贏得勝利後,它們以換得利益為條件歸還給俄國。為了古巴,美國迫使西班牙放棄在古巴的地位,而不是用入侵的方法。如果美國和日本開戰,日本海軍擊敗了美國海軍後,日本不會要求美國太平洋海岸任何區域,但會要求夏威夷。香港、膠州灣、旅順口、台灣島都曾發生過類似的事件。美國占領關塔那摩港,就以事實說明,海軍戰略應善於利用形勢獲取有利位置。為了取得這種類型租借地,英國的殖民地就會遭到攻擊和騷擾。在可能發生的意外中,敵人的艦隊完全可以在英國海軍到達之前占領這些殖民地海岸。英國甚至要為對其追擊產生不利,致使本土艦隊被削弱,危及不列顛諸島安全而擔心。這關乎數量對比和安全系數問題。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的形勢一直如此。雖然其他國家[4]的殖民地比過去大大擴張了,容易受攻擊的地點也成倍增加,但這些屬地一般沒有什麽經濟發展,也沒能建起幾個具有商業價值或於國家和軍事方面有價值的自治領、殖民地或海軍要塞。英國屬地雖多,它們一直為英國貿易和戰爭服務,但是它們也一直是危險的根源。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有可能遭到攻擊。一位法國海軍軍官在談到英國海軍的巨大發展和它容易遭攻擊地點廣泛分布的特點時,一針見血地說:“英國手握財富,卻為貧窮所困。”納爾遜的輝煌摧毀了敵人的海軍,卻無法掩飾英國每次所經歷的海戰,就軍事性質而言都是防禦性的。法國雖然海上地位不如英國,卻擁有進攻優勢。在法國海岸之外的英國海軍,站在防禦第一線,他們渴望戰機,因為英國人深知,摧毀敵人艦隊的最好時機需要在戰鬥中去尋找。但在攻擊時,英國海軍仍然只是保衛國家的海上和海外權益。它為了保護帝國所取得的勝利,證明了艦隊的優勢在於它所擁有的決定性位置。

1910年,基欽納爵士訪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時,在致當地政府的備忘錄中寫下了這麽一段話:

帝國的生存主要靠保持一支勝任而又有效的海軍力量,這是英國政府堅守的信條。只要這一條件得以實現,只要英國能確保其海上優勢,那麽英國的自治領就不會被有組織的海外入侵而被征服,這是一條眾所公認的原理。

當他的言論應用到澳大利亞時,他強調不能忽視對時間和空間的考慮。他說,海軍有可能被迫在一個位置上集中兵力,而在其他海域,英國的海軍力量同敵人相比可能暫時處於劣勢,還有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控制這些海域。他認為自治領需要建立一支能果斷迅速地抗擊入侵的軍事力量,確保本區的安全、堅定公眾信心。[5]他的觀點適用於美國聯邦的各個自治州。

以往英國海軍戰略的成功之處在於,派出分艦隊駐泊在敵人海軍船塢、港口之外。安特衛普、布勒斯特、羅什福爾、土倫以及同西班牙戰爭時有關的西班牙港口,形成了一條戰略線,英國海軍在該線收到了雙重效果。占有了這條戰略線就阻止了這些港口內艦隊的集中。這對當時不列顛來說,屬於防禦。就進攻而言,這些位置對封鎖敵人海岸起掩護和支援作用。我舊話重提就是為了請你們注意,德國海軍已經取代的法國和西班牙的海軍地位,歷史是會再次重演的。英國艦隊集中北海,在那裏捍衛不列顛的權益,也控制著德國商業的海上通道。

拿破侖遠征埃及可以看作是進攻英國或其殖民地的典型案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法國處於攻勢,而英國處於守勢,盡管它在尼羅河的攻擊贏得了勝利,成為海軍戰史上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