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基礎與原理(三)(第3/8頁)

海岸附近妨礙航行的障礙物,可以看成戰略上的外圍工事,它們可以阻攔敵人,也便於實施攻擊。荷蘭海岸附近的障礙物,在以往歷次與英國的戰爭中發揮作用,但隨著艦船的增大,這些作用就顯得不那麽重要了。荷蘭的戰艦必須在海岸線的淺水區活動,因為它不大,抗風浪能力也較弱,這樣淺水區的戰略價值反而成為它的戰術弱點。

我已經談論了具體戰爭中的戰略據點的重要性,以及它與海戰戰場和艦隊之間的關系。但我還想談談,宗主國與其殖民地或海外權益的距離,以及距離對其殖民地或海外權益的影響。我以陸戰來做參照。曾經世界上的軍事強國幾乎都位於歐洲大陸,它們設立了牢固的邊界,在陸戰中,它們防守和攻擊的任何一點的距離,都不是很遠。[1]當海洋成為邊界的一部分時,它就成了所有國家的公共場所,大陸上沒有這樣的地方。一個國家的武裝部隊一旦越過陸上邊境,要麽進入中立國家,要麽進入敵對國家。如果是中立國家,未經允許不能進入;如果是敵對國家,就需要軍事力量的優勢,否則必須謹慎從事。如果目標很遠,那麽中間就必然有一個或是多個目標需要搶占並固守,使其成為邁向最終目標的步驟,可能會在這些中間目標遭到奮力反擊。

不顧及這些阻礙[2]而長驅直入,就必須掌握敵情,正確判斷部隊向最終目標進攻的能力,並且能在敵人動用其資源前打消其抵抗。也就是說,你必須趁敵人還處於暫時的劣勢時一擊即中。攻擊一國的力量中心,必須先斬斷其軍事組織的力量來源,攻占它的交通樞紐,阻止其國民協同行動。這種大膽的運動可能制服敵人。這就是現代戰爭的目的,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迅速動員至關重要。

在海戰中取得陸上那樣的勝利,要麽是擊敗了敵人的戰鬥艦隊,要麽是攻取了中央位置。二者之中,前者居多。我已經說過,不論位置具有如何的價值,關鍵在於對它的利用。一支艦隊對海上的有利位置的使用才是關鍵。艦隊覆滅或是在敵人面前處劣勢,不管在任何位置上,這都意味著殖民體系和屬地的瓦解。如果英國海軍在北海被德國消滅,則英國的所有殖民地都將暴露在威脅中,它們與宗主國無法互相支援。除非英國海軍能夠重新恢復其實力,否則帝國殖民地的陷落是遲早的事。[3]屆時,沒有援兵,沒有野戰部隊,每個獨立的位置都只能勉力維持,一旦耗盡自身資源,就只有屈服,如同旅順口。1780年的直布羅陀,要不是靠著英國海軍,其結果可想而知。相反,只要英國海軍能在北海和不列顛諸島周圍保持優勢,帝國體系就會安然無恙。可見全局關鍵其實掌握在海軍手中。

我並沒有否認,一支具有威力卻處於劣勢的海軍不能躲避強敵,也無法在遙遠的地方奪取一個或多個位置。我也沒有否認,這支艦隊可以固守戰略據點,待敵人失敗和國內形勢好轉後,解除威脅。位於遙遠地區的重要的當地作戰基地,是可以進行這樣的嘗試的。然而,另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一個國家是否甘願長時間容忍入侵者?1863年,格蘭特將軍就遇到過這個問題,如果從維克斯堡退到孟菲斯,依照謝爾曼將軍的建議采取一條新的進擊路線,美國民眾就會因失望而傾向於停戰。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對時間的把握問題。拿破侖曾說過,戰爭的藝術在於爭取最多的有利於己的時機。優勢的艦隊握著一手好牌,但是好牌不一定總能獲勝,和對手比技巧才是重要的。基於這些原因,作戰時必須將戰爭的普遍原理與特定區域的具體情況相結合,獲取最佳時機。這樣,指揮官才能在危急時刻深入思考並果斷下定決心。

在軍事行動中,必須準備充分、迅速果斷,人生處事也是如此。一國進攻(或防禦)一個相距遙遠而隔絕的屬地(不論其如何強固)的能力,與它支援國內本土邊境類似地區(不管是位於海上還是陸上)的能力相比,兩者之間存在差異。假如直布羅陀位於英國海岸,防禦就更加容易了;七年戰爭中魁北克陷落了,而法國的國內要塞卻並未丟失。如果英軍更迅速果斷地奇襲,可能在1757年奪取羅什福爾。

其他條件相同,距離越遠,防禦和進攻的難度越大。凡是擁有許多這類據點的地方,其防禦難度同據點數量、其距離和分散程度成比例增加。一個擁有這類據點的國家,必定會違背集中的原則,這個原則恰恰是正確戰爭部署的必要條件。1780年,英國海軍大臣告誡羅德尼,海軍不能到處分兵,一些艦隊不能及時趕到的據點必須放棄。梅諾卡島就是個例子,1756年,法國人從英國人中奪走梅諾卡島,並一直占領者該島,盡管英國海軍一直保持優勢。後來,英國占領了貝爾島,以此島換回了梅諾卡島,對此雙方都很滿意。還有馬耳他,1798年被拿破侖以同樣的方式占有,盡管法國在地中海沒有停駐海軍,但它一直控制著馬耳他和埃及長達兩年以上。英國人付出巨大努力後才把法國人趕走。